作者:泰罗,编辑:小市妹

近段时间,A股最热门的板块,要属国企改革,大量“中字头”股票扶摇直上。


(资料图片)

针对国企改革,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3月6日,中信建投研报指出,把握国企改革的两条线索,战略新兴+传统行业升级转型。一方面,央国企的价值重估是建立“中特估”的核心内涵,“低估值+高分红”的央国企有望充分受益。另一方面,聚焦“发展+安全”的方向,兼顾“安全与发展”是当下时代发展的大背景。

而在资本市场,“低估”、“估值修复”可能是一直萦绕在这些“中字头”国企头上的关键词。

低估的原因来自多方面。

首先,国企在融资中对资本市场的依赖程度很低,相比于民营企业,大型国企往往更容易获得银行等渠道的支持,融资成本更低,因而往往只把发行股票当作一种补充,很少通过回购等方式主动维护股价。

其次,国企主要是实业类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企业的实业运行而非规模增长是国企的首要追求,对国企的市值考核很弱。在数据指标上,企业性质也决定了国企管理者对营收、利润等实体经营数据更关心。

第三,国企大多处于能源、金融、基建等成熟行业,具有良好的安全边际。市值的大幅波动并不利于企业形象的维护,因此,这些国企缺乏自发的市值管理目标,更加偏爱股价的稳定。

然而随着国资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企终于得以在资本市场上大展拳脚。

首先是“市值管理”重新被强调。

2021年3月,国资委下发了《通知》,提出国企要全面梳理上市公司投资者沟通工作情况,及时召开业绩说明会,帮助投资者更好了解上市公司情况,并强调“原则上要求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亲自参加”。

这一通知被认为是国资委关注国企市值指标的重要表态。

回购数量的显著增多,就很能说明国企对于市值管理的重视程度正不断上升。

根据中信建投的相关研究,2019-2021年国企股份回购预案数量稳步增长,国企回购更是在2021年达到一个高潮。

如果把目光投向2007年,那一轮国企走出的大行情,正是伴随国企重组和国企整体上市这两个在资本市场领域的政策春风所起。

当时,这个国家层面的大动作一出,市场便给予了热烈的反馈,中船民品复盘九个交易日上涨106%,涉及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整体上市的风帆股份年内翻倍。中化国际、白云机场、电广传媒、经纬纺机、中成股份、中核科技、中技贸易等国企控股上市企业均表现强势,国企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迎来了大爆发。

深入对接资本市场、以重组整合打造龙头上市企业则是国企改革的又一条主线。

从“南北车”到“中远和中海运”,从“两核”到“神华国电”,从“中国稀土”到“中粮中储粮”,国企整合已形成“横向合并”战略性重组、“纵向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专业化整合等三种方式,改革重组路径已经日渐清晰。

截至2022年5月,国企上市公司实施重大重组事件已达28起,同比增长267%,行业更是遍布机械、电器、采矿、食品等各个领域。

国资委印发《提高国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旗舰型龙头上市公司”和“专业化领航上市公司”成为上市国企发展新目标。而“继续孵化和推动更多优质资产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齐头并进”“胆创新,主动作为”等表述,也让我们对国企对于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有了更多的期待。

随着国资改革的不断深入,顶层方案陆续出台,国企改革概念股已经成为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投资标的。其中更以“中字头”尤为吸睛,已然是当前市场抢筹的焦点,其未来发展不可估量。

上市国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骨干和中坚力量。根据2022年5月国资委会议上披露的数据,上市国企贡献约65%的营业收入和80%的利润总额,中国企业共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超过440户,其中境内超过350户,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营收盈利能力出色的国企,在顺周期板块轮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身处军工、基建、制造、能源等领域基本面良好的大型国企,借力顺周期,在板块轮换的过程中以多年以来低估值的优势,完成股价的逆势上涨。

其次,国企的实体业务能够沿着高确定性的政策主线,紧紧跟随着国家宏观层面的战略部署和安排。

与民营企业相比,国企的经营活动和投资布局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在政策和监管方面通常不太会发生重大的临时性变化。一方面,这些企业通常在重要领域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其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高度相关,享有着政策的利好。

例如,国资委明确提出国企要高质量实施好“十四五”规划,针对物流平台、制造业升级、数字化转型、减排降碳等领域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明确的指导,而国企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到政策指导传递出的信号。

随着国企融资效率升级,股东投资回报的跃升和国家发展的提速,这些国企正在完成实体经营和资本运作的同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改革主线下,A股国企的大时代已经来了。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