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果千树,漫山遍岭茶果香。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32万余亩油茶,迎来丰收季。11月1日,通城县首届黄袍山2022年茶油起榨仪式在黄袍产业园启动,湖北省艺术家同通城人民一起喜庆丰收,参加油茶采摘比赛,通过美食品鉴活动、“网红”直播带货、油茶产品展销等形式,让人们感受到丰收喜悦,叫响通城油茶品牌。

通城县地处幕阜山区,地形地貌、气候土壤适合油茶生长,有500多年油茶种植历史。


【资料图】

近年来,通城县立足油茶资源禀赋,持续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三链同构”,让油茶果变身富民强县“金果果”。目前,全县油茶年综合产值20亿元,跻身全国油茶重点县、全国经济林产业区域特色品牌建设试点县,“黄袍山油茶”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联农带农 打造富农新样板

“真没想到,到了这把年纪,荒地能入股,还能到公司打工赚钱。”一大早,通城县马港镇石溪村六旬农户李清林,就来到屋后的石溪湾油茶园“上班”。在他身后,1800多亩挂果油茶林,延绵几十公里,有的还套种了药材。

李清林曾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石溪湾油茶园建成后,他成为这片家门口茶林的“管家”,又是股东,一年收入3万多元,一家老小生活有了保障。

李清林说的公司是湖北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一直以“油茶种苗培育,专班基地管护,专业技术服务,产品统收统购”的经营模式,助力当地油茶产业发展。

“近年,我们通过地租、薪金、分红等形式带动7600多户农户就业增收,其中脱贫户2400多户。”湖北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晏绿金介绍说,公司按照县里“种植赚现金、务工挣薪金、流转赚租金”的思路,全力提升油茶产业联农带农成效,持续释放油茶产业社会效益。

通城县还探索建立“油茶合作联社+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目前,全县已有油茶专业合作社215家,带动2.3万户农户参与油茶基地投工务劳、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获得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每年在油茶产业发展中获得收益。

满山绿亦金,好路子带动乡村振兴。目前,通城县坚持上项目、兴产业、联农户,不断健全油茶产业联农带农机制,累计辐射带动了全县3万余名农户,积极探索油茶产业振兴的通城模式,成为拓宽增收富民路的新样板。

科技示范引领 油茶基地再上新规模

在黄袍山油茶科创示范基地,满目青翠,满鼻闻香:一株株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个油茶良种茶苗,绿在园区,挂果的枝头上,有的开着白色的花,有的披着红花,簇拥着万吨油罐和现代化加工车间。

“这些苗子培育出来后,分发给各地种植大户移栽。”黄袍山油茶产业园苗圃基地负责人方大兵介绍,在幼苗培育上,公司投资兴建了面积1000平方米的全自动温控育苗试验中心,省油茶良种定点繁育基地,率先在全省推广无纺轻基质育苗技术,每年为社会提供良种油茶苗。

至今,黄袍山油茶科创示范基地先后从国家油茶科学中心引进高产无性系21个、杂交无性系5个和浙江红花油茶无性系25个进行试验评价,明确了长林4号、53号为通城县主栽品种。

“结合科创基地建设项目,我们针对全县所有油茶基地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县林业局局长胡斌介绍,基地现已完成建设500亩集品种对比筛选、采穗、标准化种植为一体的良种油茶高产示范基地,带动全县2万亩高标准良种油茶基地建设。

同时,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农户签订协议,免费为农户提供良种苗木,无偿提供技术服务,统一生产资料,保价回收油茶籽,目前全县11个乡镇78个村已建立了6.12万亩油茶基地,其中股份制基地3.8万亩。

通城县已形成了麦市塘湖油茶产业带、大坪药姑山油茶产业带、沙堆四庄油茶产业带和马港油茶产业带四大产业片区,其中千亩以上油茶示范基地16个,百亩以上油茶示范基地400多个。

品牌文化创建 赋予油茶产业新动能

“通城油茶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数量级的增长,还是质量级的提升,三产融合链条正在发生变化,油茶资源利用率持续提高,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通城县县长杨修伟说。

一粒油茶果经烘干—剥壳—分离—冷压榨等20多道工序,压榨出来的高品质茶油均价超过了百元每斤。

“别小看这几十道工序,却包含10多项国家专利。”在现代化生产车间,高工杨宏旺介绍,公司始终将科技创新贯穿于油茶产业发展全过程,持续加强与亚林所、湖北林科院等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引导茶油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冷压榨技术荣获了国家发明专利。

小小油茶果,全身都是“宝”。目前,通城县的油茶衍生产品除了茶油,还有婴幼儿用油、产妇用油、“三高”患者用油、心血管疾病患者用油等满足特定需求的食用油,并开发了高档化妆洗护用品以及洗涤用品,形成了油茶籽油产品品牌“本草天香”和洗护用品品牌“上古之水”,分别包括两大类11个品种的高端油茶籽油系列产品,以及20大类天然活性洗护用品。(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刘建平 金骋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