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文化软实力、环境大改善和产业求发展上着手,切实有效推动全县乡风文明、人居环境、产业转型向好向善发展,阔步走在乡村振兴大道上。
文化惠民:活动演出移风易俗
“比赛,开始!”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2023年鱼台县“村运会”正式拉开序幕,来自全县的160余名村民组成12支参赛队伍,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村运会”上,速吃西红柿、大米举重、杞柳夹乒乓球……比赛项目贴近群众生活,趣味性十足,引来众多男女老少围观,现场加油声此起彼伏,欢声笑语不断,热闹非凡。
【资料图】
而在鱼台县李阁镇,“村BA”正在镇中心中学打响。作为全县面向群众免费开放的13座体育场馆之一,李阁镇中心中学师生借此契机邀请附近村民切磋球技,欢迎村民前来健身锻炼。
鱼台县积极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为群众提供多彩的文艺演出、丰富的活动场地,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水平。
今年以来,全县共开展送戏下乡活动135场,群众坐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彩的文艺表演。《巧拒彩礼》《夸儿媳》等节目,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孝老爱亲故事以喜闻乐见的形式送到群众身边,让文明新风暖心,更让群众喜爱欢心。
鱼台县还建有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的农家书屋244处,藏书达45万余册,从农业生产到文学作品,从法律常识到艺术鉴赏,一应俱全。书屋配有专兼职人员管理,“买书贵、借书难、读书不便”的现实问题得到解决,农村群众一样享受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我经常来这里看些特色种植方面的书开阔眼界,村里书屋不仅环境好,而且离家特别近,十分方便。”鱼台县种粮大户刘宝启说。
开展活动、提供场地、评优树先,鱼台县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在,村里打牌酗酒的少了,看书运动的多了,邻里纠纷的少了,婆媳和睦的多了。鱼台县将移风易俗建设夯在实处,引导各行政村召开村民会议,重新修订村规民约,倡导厚养薄葬、喜事新办,坚决摒弃铺张浪费、愚昧陋习,树立文明乡风。
人居环境:治大治小两相兼顾
从气味难闻、乱搭乱建、人人避而远之的河沟两岸,到栽种600余株牡丹,拆除违章建筑70处,腾出公共空间2350平方米建设文化广场等系列综合治理,成就了现在河水清澈、广场宽敞的群众休闲娱乐新去处。前后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省派碌碡屯驻村第一书记周静的努力。
“周书记不仅新建了文化广场,还为村民配置上健身器材和篮球架,安装了路灯和监控,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这活动锻炼,等到花期到了,整个花圃开满牡丹花就更美了。”村民周建厂说。
人居环境整治高质量发展,既要从大处推动,也要从细微着手。以前,小广告乱贴乱画屡禁不止,一直是困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堵点之一。百堵不如一疏,鱼台县把监管盲区搬到台面,给问题解决打开了一条新思路。
在唐马镇朱庄村,路边崭新的便民广告墙十分“吸睛”,几名群众正在围观讨论。广告墙上张贴有招聘、寻人和生活服务等信息,实用且美观。村民朱海滨高兴地说:“给小广告安上家,再也不用担心乱贴乱画破坏环境了。”
鱼台县创新性提出“旮旯经济”概念,从用好每一处犄角旮旯出发,发挥其相应的价值。荒芜庭院、残垣断壁被改造成小花园、停车场,赏花、种菜、停车,十分受群众欢迎。每清理一处荒芜庭院,县财政还将奖补农户1000元,减少了清理工作推进阻力,做到花小钱、办大事。
鱼台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突出,群众满意度高,2022年被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授予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质量发展
走进于梅村,放眼望去毛木耳大棚集中连片,村党支部书记任尚振介绍,于梅自然村共有293户人家,其中233户从事毛木耳生产相关的工作,全村建设大棚超过500座,年产毛木耳达2400万袋。“每年5月第一批毛木耳采收后,来自全国的客商都会齐聚于梅村,在此常驻数月,外地客商和卡车运输不绝。”任尚振说。
原来,鱼台县是山东省最大的毛木耳产区,毛木耳产量超过全省的82%,占全国的22%。于梅村则是最早开始种植毛木耳的村,全县几乎所有的毛木耳都会在这里集散流转,走向全国各地。
于梅村从毛木耳菌包制作到菌包处理有着一条龙的产业链,村民分工明确,形成积极的内循环。村两委统筹规划仓储建设,对抗市场价格的波动;规划建设毛木耳交易中心,整合农户资源,力争尽快结束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增强同客商的议价能力,夺取毛木耳定价权,增加村民收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只有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产业发展中占据更多优势。以往,作物种植经营分散,集约程度低,村民收入不高。鱼台县引进泰茂种业良种繁育项目,以科技兴农为引领,辐射带动老砦镇周边7个村10000余亩土地规模化生产,帮助2000余户村民增收增产。
泰茂种业采用现代化种植模式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收割,并统一回购、筛选、包装和销售。“良种的收购价格本身就高于普通粮食0.26元/斤,加之统一机械化管理,亩均增产达20%左右,效益十分可观。”负责人薛勇说。
许多农户流转土地后依旧忙碌在田间地头,他们选择加入公司就业,当起了“职业农民”。通过系统学习农业生产知识,重新投入到田间管理、播种收割等工作中去,农户在获得流转收入的同时再获得一份工资。目前,泰茂种业已带动166名村民就业,其中残疾人4人,人均增收2万余元。
现在,泰茂种业年产精包装大米20万吨,并注册“湖米之恋”“湖里头”等农产品品牌,产品远销北京、浙江、广东等地,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记者 陈曦 通讯员谢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