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云南省烟区把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抓好绿色生态发展作为烟叶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植烟土壤保育、水肥高效利用、清洁智能烘烤等方面下功夫,使云南烟区烟叶生产质量更纯粹、科技含量更高、发展底色更绿。
让烟区环境更“绿”
(资料图片)
清晨,大理洱海畔寒风料峭,“洱海卫士”张双龙早早起了床,拎上桶子,拿上工具,静静走出家门,沿着环湖路默默捡拾垃圾、清理沟渠。他负责的路段大约有一公里长,做完清洁工作,天光尚早,他会回家开上他的三轮车,到烟田里开始一天的劳作。
“我从小在洱海长大,那时候的洱海,水太清了。”谈起童年记忆,张双龙无限唏嘘。“现在我做这份工作,不为别的,就为了有一天,洱海的水能像我小时候那么干净。”
为了这个目标,自从成为“洱海卫士”以来,张双龙“大晴天带着草帽出去,下雨天穿着雨鞋出去”,从未有一天间断。在整个洱海流域,跟他同样身份的“洱海卫士”还有很多,他们大都是当地的烟农,在烟叶种植之余,默默地承担起了守护洱海的重任。
长久以来,农业面源污染一直都是导致洱海污染的重要因素。在洱海边,农民们广泛使用高氮、高磷化肥种粮、种菜,大水大肥的种植模式产生了大量富含氮、磷的农田尾水。这些尾水顺着沟沟渠渠最终流入洱海,造成污染。
近年来,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始终把洱海保护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科技小院,在洱海烟叶种植一线进行土壤保育、水肥管理等项目研究,积极推动烟叶绿色生态发展。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王琛,已经在大理待了一年多了。他和他的同学们远离大城市的喧嚣,自愿扎根于生产的第一线,和烟农们共同生活、共同劳作,从事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研究。
“从苍山到洱海,我们根据不同的梯度设置了6个试验点,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对于烤烟的养分需求更好,施下去的肥料能更少地进入洱海里面,对于洱海的保护,对于烟田养分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每天,王琛都要扛着实验仪器和取样工具,奔波于烟田和实验室之间,取样、分析、监测、记录,每一样工作都一丝不苟地完成,用自己的青春活力,为烟区绿色生态发展提供科学支持和理论基础。
让烟田土壤更“绿”
今年40岁的杨永元,是祥云县城川烟农综合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同时也是大理烟草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园负责人。近年来,城川合作社依托绿色发展产业园,把桑树条、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等农业废弃资源回收再利用,积极践行绿色理念,让“绿色”成为烟田土壤保育的“底色”。
大理烟草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园的两大支柱产业分别是地膜回收加工厂和有机肥加工厂,位于大理州祥云县刘厂镇,占地面积61.5亩。
走进产业园区,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在把一袋袋废旧农膜送上传送带,通过机器清洗干净并打成碎片后,运送到仓库中进行储存,下一步作为原材料制作成农膜、管材等。为了确保绿色发展理念,就连清洗废膜的泥水,都有专门装置进行沉淀、净化。
“以前的农用地膜,都是直接绞碎了混在地里,非常污染环境,而且塑料膜难以降解,会缠住作物根系,阻碍养分吸收,对第二年的种植产生不利影响。现在我们通过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厂,对废旧农膜进行回收,烟田里面干净多了,烟叶质量也是越来越好。”
杨永元介绍说,废膜回收加工厂采用机械化物理方式生产工艺对废旧农膜进行回收加工再利用,无废水、废气、废渣排放,真正实现了“绿色循环发展”,给烟田进行了“排毒美颜”。有机肥加工厂对烟秆秆等农田废弃原料的回收加工,有效控制了田间秸秆类面源污染,工厂建成后,以前大田里随处丢弃的烟秆秆、桑条等废弃物经过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烟田土壤质量有了很大改善。
让烟叶植保更“绿”
整齐的田垄间,碧绿的豌豆藤随风摇摆,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块蓝色或黄色的塑料板矗立在田间。祥云县下庄镇烟农郭庆华指着这些塑料板高兴地说:“现在我的田里,有蓝板板、又有黄板板,蓝板板粘潜叶蝇,黄板板粘蓟马,蓝板黄板把害虫粘牢,豌豆的品质相当好,又长、又饱、又绿。”
郭庆华口中所说的“蓝板板”“黄板板”,是指在烟草公司指导下,放置在田间的物理防治装置。这些看上去颇为简陋的装置,不仅让他今年种下的烤烟免收虫害,获得了丰收,还将保护范围延伸到轮作的秋豌豆上。
近年来,云南各大烟区纷纷开展绿色防控,组合运用物理防治技术,加大色诱、太阳能杀虫灯、斜纹夜蛾诱捕器等物理防控技术应用,有效提高了烟叶安全性。
除了物理防治技术之外,在烟田深处看不见的地方,还有蚜茧蜂等生物防治手段。经过烟草科技工作者多年来的艰辛探索,云南烟区成功建立了蚜茧蜂防治蚜虫应用技术体系,推动实现烟叶产区蚜虫防治方式由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的转变。目前,全省烟叶生产已实现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100%全覆盖。除了蚜茧蜂,近年来各个烟区还积极探索田间释放夜蛾黑卵蜂、蠋蝽、叉角厉蝽等益虫,全面降低农药对烟田环境的污染,增强了烟叶品质。
让烘烤技术更“绿”
同样沿着绿色之路不断发展的,还有烟叶烘烤技术。
“以前到了烤季,想要找哪里有烤房,不用看地图也不用开导航,往远处一望,哪片建筑上方黑烟滚滚,哪里就是烤房了。”从事烟叶烘烤工作23年,推动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的大理州烘烤专家苏家恩,讲起曾经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
他用“脏、乱、差、苦”四个字来总结当时的烘烤环节。“五年前我去烤房指导技术,一天下来,全身都是黑黢黢的,两个鼻孔里全是煤灰。平均烤一炉烟要用一吨煤炭,烧火工人需要不停地往炉子里加煤,晚上都睡不了一个囫囵觉。”
现在,来到大理市湾桥镇的密集式烤房群,干净洁白的烤房、宽敞明亮的顶棚、平整的水泥地面,任谁也不会把这里跟曾经黑烟滚滚、遍地煤灰的脏乱环境联系在一起。
在密集式烤房群的隔壁,就是生物质燃料加工厂。平坦的水泥地上,晾晒着打成碎片的原材料,露天仓库里则堆放着大量收集上来的废弃烟秆,大型粉碎装置轰隆作响,把一堆堆废弃烟秆打成了碎末,堆积如同小山。
“烟农种一亩烟,每亩可以产生150公斤烟秆,散落在田间,对次年的烟叶种植危害非常大,生物质颗粒加工,不仅是把烟秆变废为宝,同时又减少了煤炭的消耗。”苏家恩说。
讲起现在烤房的情况,苏家恩面带微笑。“用了生物质燃料,烤房再也没有黑烟了,仿佛跟周围的田园环境融为一体。而且生物质燃料燃烧效率高,一天只需要添加一次,工人们晚上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记者 郑义 通讯员 于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