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2022年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于11月14-17日在宁波采用线上+线下形式召开,本次大会主题为 “可持续的韧性新增长” , 围绕全球经济发展新动力(300152)、新增长、能源转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供应链产业链韧性和稳定、塑料循环经济、未来能源、低碳经济、动力电池材料、女性领导力、绿色供应链、“双碳”背景下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国际产能合作及对外开放等话题展开讨论。

当前,欧洲能源危机,叠加全球范围的食品、环境、人口及气候等危机的挑战,使得国际形势更加严峻。

对于国际社会究竟应该如何同时应对诸多危机和冲突,以及能源危机阴影下的行业转型展望。在上述论坛的未来能源大会环节,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区总裁、国际能源署中国合作部前主任涂建军就《能源危机阴影下的行业转型展望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分享了个人见解。他指出,目前,对全球能源转型影响力最大的是中、美、欧、俄四大经济体。从经济体量、对外贸易、能源消费、碳排放,尤其是油气贸易占比等重大指标来衡量,中美俄欧这四大经济体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

各国及不同行业短期内对当前能源危机的应对实际上会有非常深远的中长期影响。涂建军提醒,中国需要特别警醒的是,不能因为现在化石能源价格高涨,能源上游行业公司的日子再次好过起来,就允许部分地区出现碳排放“冲高峰”的短视行为,并降低传统化石能源企业转型的紧迫感。

“为应对本轮能源危机,德国的能源转型进程虽然在短期内出现了一定的反复,但德国在中长期的维度其实正在加快清洁能源转型推进的速度。而在当前国际市场化石能源价格居高不下、上游相关企业利润飙升的情况下,国内有关各方尤其需要警醒。如果由于化石能源上游企业短期内又过上了好日子,各级政府和能源产业就失去了大力推动清洁能源转型的积极性,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短视行为,必然会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涂建军说。

其次,全球能源转型的地缘政治冲击波需要有关各方高度重视并谨慎应对。涂建军指出,中国也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以尽可能对中国有利而且其他国家愿意接受的方式化解相关的地缘政治冲击波。

最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障本国中长期的能源供应安全,中国与任何国家在化石能源进口领域的过度捆绑都需三思而后行。无论如何,单个国家同时成为欧盟煤、油、气最大进口来源国的现象都不应在中国被刻意复制。不然的话,当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再次发生结构性调整时,相关领域的冲击波可能将会成为中国能源安全不能承受之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