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股机构投资者、外资机构占比的持续提升,中国资本市场整体对ESG(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的投资理念)的关注度在快速提高。在第13届中国投资者关系天马奖专家评审委员会研讨会上,多位专家阐释了ESG非财务指标对公司可持续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对上市公司而言,落实ESG工作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强ESG信息披露也是多角度展现公司价值的一种方式。与此同时,ESG逐渐成为投资者的重要参考依据,作为更加贴近本土市场的信息来源,国内ESG评级体系亟待建立。

将ESG落到实处

ESG不仅要体现在公司的战略中,更要落实在经营日常里,这一点已经成为多位专家的共识。上市公司应根据行业特点制定ESG目标,并将具体工作进行合理分解,还应在收购交易中予以充分考虑和披露。

在参会专家看来,ESG工作实际上蕴含着多种层面的意义。深交所投资者教育中心总监徐良平表示,ESG工作一方面应被视为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双碳”部署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上市公司提升治理水平和经营质量。因此上市公司应从战略上提高对ESG工作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

根据深交所投关调查,上市公司整体ESG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少部分上市公司建立相关委员会。这表明国内上市公司还没有充分认识到ESG工作的重要性,ESG工作在上市公司群体还刚刚起步。

隆基股份(601012)董事会秘书刘晓东也表示,注重ESG战略不仅是投资者的期望,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核心是在商业价值和社会责任之间取得平衡。

在具体落实过程中,ESG目标需要得到科学的分解。大族激光(002008)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杜永刚表示,应当将ESG的评价标准分解为环境管理目标、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政策、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体系等具体的经营指标,建立日常工作计划并严格执行。

紫江企业(600210)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高军也提出,公司可以结合业务特点及运营模式,分类将ESG中关键指分解到具体业务条线,形成KPI指标。此外,老板电器(002508)副总裁、董事会秘书王刚与万科A董事会秘书朱旭也持相似观点,认为ESG标准既要体现在公司战略中,又要融入日常经营行为。

上市公司正在逐步探索建立完善的ESG内部制度体系。中上协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央企上市公司明确了ESG主管部门,六成以上参加了ESG相关培训。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ESG工作的目标和规划有所不同。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行权事务部总监杨宏表示,不同行业受国家战略政策的影响迥异,如高排放行业的上市公司(电力、煤炭等)对国家碳中和战略所承担的环保减排等社会责任、减排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行业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等与零排放的行业相差甚远,两者应履行的ESG信息披露内容、确定的发展目标与方针也截然不同。

“特别是一些特殊行业的上市公司,有着不同于一般生产企业的特点,肩负着比一般生产企业更加重要的社会责任,理应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督与管理。”杨宏称,各上市公司应结合自身所属行业的特性、发展特征以及行业的最新相关政策等制定可操作的ESG工作规划。

杨宏还建议,上市公司在收购交易中应充分披露或考量ESG相关政策对标的公司估值或盈利预测的影响。例如,若上市公司拟收购的标的公司属于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的高能耗行业(如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民航),在对标的公司采用收益法估值、盈利预测时,标的公司预测的核心财务(如营业成本的预测等)或非财务指标、未来业绩的增长趋势等均需要充分考虑ESG相关政策对其的具体影响,并在评估报告、交易公告等文件中具体说明。

提升ESG信披水平

ESG工作不仅要做出成效,更需要让投资者得到更及时、全面的了解。在多位专家看来,提升ESG信息披露水平是上市公司的必修课,也是多维度向投资者展示公司内在价值的重要途径。

美盈森(002303)副董事长黄琳表示,上市公司要做好ESG报告的信息披露工作和宣传报道工作,使市场和社会公众能够更加充分、全面地了解公司的ESG情况。

主动进行ESG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数量和比例逐年增加,且信息披露质量逐年提高。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刘翠兰表示,2021年度披露ESG相关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已超过1100家。为提升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有效性和针对性,部分上市公司也在积极探索尝试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架构下的披露模式,大部分蓝筹股公司还构建了高层深度参与、横向协调、纵向联动的ESG管理组织体系。

相关披露准则也在逐步完善。2021年6月,证监会发布了修订后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和半年度报告格式准则,新增了环境和社会责任章节,提升了ESG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

不过,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水平仍有待提升。根据深交所投关调查,定期报告依然是ESG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专门披露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报告的上市公司占比不足三成。

大小市值公司在ESG报告方面的表现分化明显。中上协数据显示,市值高于500亿元的公司披露ESG相关报告的占比达到八成,而市值低于50亿元的公司占比则只有12%。

对于ESG年度工作报告的范式,杨宏建议,上市公司可以参考香港联交所2019年12月发布的《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的有关规定,就ESG工作的阶段性经营成果和治理成效、公司内部ESG责任机构或工作小组做了哪些管理措施、是如何履职的等内容及时披露。

举例而言,高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应具体披露目前降低排放采取了哪些先进技术,相关减排措施的实际成效如何,取得了哪些社会效益,对经营业绩产生了哪些影响,并说明未实现既定减排目标的原因、相关解决措施以及有关责任人的处罚措施等。

加强评级体系建设

ESG评级作为上市公司相关工作的标志性成果,是值得投资者关注的主要指标。国际主流机构的评级信息是重要的信息渠道之一,同时,本土化的ESG评级体系也亟待建立。

目前,国际主流ESG评级体系已经相对成熟。徐良平建议,上市公司应积极与ESG评级机构特别是国际主流的ESG评级机构进行沟通交流,通过了解评级方法、对标指标要求,推动提升ESG管理水平和评级结果。为降低文化观念、商业惯例等差异的影响,上市公司可以主动向境外ESG评级机构反馈意见建议,增进相互理解,更公允地体现自身的核心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市场尚未形成普遍适用的ESG评级标准。对此,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等相关机构将持续推动构建接轨国际、符合国情的ESG评价体系。

本土化体系的建立也需要机构投资者助力。刘翠兰表示,机构投资者应克服差异,冲破市场限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充分利用ESG整合策略,逐步形成本土化的ESG评级和投资筛选体系,积极与上市公司沟通,逐步推进投资人对ESG披露信息体系的认同与融合。

总体而言,上市公司定期报告、ESG报告,以及MSCI、富时罗素(FTSE Russell)、标普全球(S&P Global)、路孚特(Refini-tiv)、晨星(Morningstar)等知名机构开展的ESG评级,都可以获取到ESG相关信息。

“现在获取一家公司ESG工作信息已经有非常多渠道,我国监管层对ESG相关信息披露要求也在逐步加强,未来会有更多的渠道获取这方面信息。”高军表示。

多位专家建议投资者将ESG评价纳入投资决策。刘晓东表示,ESG构造了一种全新的评价体系,从长期维度来衡量公司价值。ESG既考虑利益相关方的多维度利益,也符合股东的长期利益;既是全面评价公司治理体系的有效手段,更有助于降低自身的投资风险。

鉴于国内多数投资者利用ESG来辅助投资的习惯和经验较短,杜永刚提醒,投资者应当认识到ESG在某些时候并不一定和投资收益或股价表现划等号,但是长期来看,ESG做得较好的企业往往呈现公司治理情况良好、风险控制能力强、管理层诚信正直的特点,具备更强的发展潜力和更低的风险,具备长线投资价值。基于此,ESG评价更多可以作为一个参数或是投资决策的一环给投资者提供参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