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王静
在盐城市大丰区毛竹沙北侧海域,国内离岸距离最远的海上风场三峡大丰H8-2项目,海风过处,叶片转动,发出的绿色电能接入电网后点亮万家灯火。去年12月,该项目首批风机并网,建成后年上网发电量可达9亿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的火电相比,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6万吨。
“十三五”以来,我省把绿色低碳作为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转型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双碳”目标实现打下良好基础。
海岸线长、可利用海域面积广,是我省发展新能源的优势之一。我省优先开发风能资源好、技术成本低、并网消纳条件好的海上风电项目,形成近海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至去年底,全省海上风电装机1183万千瓦,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闲置空间的光能也被开发利用。启东市大唐吕四港发电公司利用厂区空闲土地,在沿海建成100兆瓦光伏项目;泗洪县西南岗片区的天岗湖面上,一块块蓝色多晶硅电池板整齐列阵、沐光向阳。我省各地因地制宜,利用采煤塌陷区、沿海滩涂、养殖鱼塘、山地丘陵等空间资源,促进光伏发电与农业、建筑等协同发展。
数据显示,我省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从2015年底的949万千瓦增至2021年底的4443万千瓦,年均增长29.3%。同时,装机结构不断优化。至去年底,全省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全省装机总量的47.1%,较2015年提高24.8个百分点。
能源结构调整,不只是单纯增加省内装机。风电、光伏往往“看天吃饭”,其发电具有波动性、间歇性,“极热无风”“云来无光”。作为用电和制造业大省,电力可靠供应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在环保要求省内削减煤炭消费总量的背景下,区外来电不可或缺。
4月12日,在无锡市惠山区的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江苏段工程现场,工人在70米高空顺利完成跨越沪蓉高速和横泽河的架线任务。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西电东送”核心枢纽工程,起于四川凉山布拖换流站,止于江苏常熟虞城换流站。工程整体投运后,可将四川富余水电大规模输送至江苏南部区域,每年可输送电力超过312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江苏原煤消耗14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542万吨。
由于苏南地区用电量约占全省六成,而全省风电光伏装机八成以上分布在江北地区,过江输电通道一直是苏南地区电力保供和苏北地区新能源消纳的主要瓶颈。今年1月,高385米的世界最高输电铁塔——泰州凤城至无锡梅里500千伏线路长江大跨越工程输电铁塔顺利封顶,这是江苏境内第六条穿越长江的高等级电力通道,今年6月建成投产后,将增加过江输电容量350万千瓦,进一步提升江苏电网“北电南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