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目前,病毒性肝炎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为69.25人/10万人,居各型肝炎发病率首位。另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5亿人患有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而每年因与肝炎相关的疾病死亡的人数约为100万人。我国有丙肝感染者约1000万,每年新增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约20万。
感染肝炎病毒后,肝炎病毒会逐步导致肝纤维化的产生,长期纤维化会进展为肝硬化,进而发展成原发性(HCC) 研究显示,慢性乙肝患者的5年肝硬化发生率为12%-25%:肝硬化患者的5年HCC发生率为6%-15%,5年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为20%-23%,一旦发展成为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比之下,慢性丙型肝炎的进展虽较为缓慢,若感染20年,一般人群肝硬化发生率也可达到5%-15%,发生肝硬化后的HCC年发生率为2%-4% 肝硬化和HCC是慢性HBV和HCV感染者的主要死因
另外,我国目前慢性HBV感染者的诊断率和治疗率仅分别为22%和15%,而丙型肝炎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多数丙肝患者感染后无症状发生,因此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我国丙型肝炎自主筛查率不足20%。
【资料图】
如何改善这一疾病发展趋势?如何帮助肝炎患者实现规范化治疗?2023年7月28日是第13个世界肝炎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坚持早预防,加强检测发现,规范抗病毒治疗”,号召全民提升对肝炎防治问题的关注,消除肝炎歧视,推动早筛早治早诊,提升公众的健康水平 在此期间,针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规范化诊治的相关话题,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王福生教授对记者表示,当前病毒性肝炎仍然威胁着人类的健康,WHO提出“2030年消除病毒型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加强科普宣传尤为重要。
病毒性肝炎诊治存挑战
病毒性肝炎有五种,分别是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这些病毒感染引起了肝脏的损伤导致炎症,其中甲型肝炎病毒与戊型肝炎病毒是通过口腔摄入途径传播,这两种病毒性肝炎都是急性病毒性肝炎,而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通常是通过血液、性生活、母婴途径传播。
近五年,数据显示,每年病毒性肝炎新诊断或新报告的病例数大约在120万,其中80%是乙型肝炎,其它肝炎比如说丙型肝炎、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占20%,比较少。20年前(1992年到2019年),甲型肝炎发病人数从约60万发展到现在一年只有1.5万人,所以新发感染病人数大大减少。
王福生教授指出,病毒性肝炎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之一就是接种疫苗,疫苗接种以后可以产生终生免疫。根据WHO提出的“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标,到2030年病毒性肝炎的新发感染率要减少90%,病死率要减少65%,诊断率要达90%,治疗率达80%,而中国距离这一远大的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
“目前我们国家,慢性HBV感染者的诊断率约22%,治疗率约15%,这也意味着,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王福生教授表示。
根据疾病临床特点,如果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向慢性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甚至肝衰竭方面发展,同时,我国慢性乙肝的人数,就是表面抗原携带的人数在7000万,而慢性活动型肝炎可能在2500万,这些人要接受抗病毒治疗,相关的检查,每年的费用应该在1000亿元以上,这是巨大的经济负担。
为了遏制病毒性肝炎对人体的进一步侵害,临床抗病毒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抗病毒药物能够非常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抑制病毒复制以后就可以阻断疾病进展,比如阻断疾病向肝纤维化、肝硬化发展,同时减少肝癌发生,所以我们说,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非常必要。”王福生教授介绍,在此方面,我国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都是与时俱进的,例如,现在针对乙型肝炎有非常好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在内的一系列药物,抑制病毒效果非常好,这些药物都纳入了医保,可及性非常好。目前,通过长期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病毒能够持续处于检测不到的水平,其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极大改善,生命长度几乎与常人无异。
推动病毒性肝炎规范化诊治
为了推动病毒性肝炎的规范化诊治,相关临床指南也在不断完善。今年初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扩大了乙肝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患者只要符合抗病毒治疗适应症,就应立即启动治疗,这意味着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人数大幅增加
最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出,对于血清HBV DNA阳性者,无论ALT(丙氨酸转氨酶)水平高低,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建议抗病毒治疗:一是,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HCC家族:二是,年龄>30岁;三是,无创指标或肝组织学检查,提示肝脏存在明显炎症(G≥2)或纤维化(F≥2);四是,HBV相关肝外表现(如HB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等)
王福生教授指出,此次乙肝抗病毒治疗适应症的扩大,是从其他传染病治疗得到的启发。比如,目前对艾滋病的治疗,只要有艾滋病病毒存在,患者就应该启动抗病毒治疗。同样的道理,对于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也应更加积极,而且现在药物抗病毒效果非常好,可及性也很高,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利大于弊。
实际上,作为病毒性肝炎大国,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在此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开展病毒性肝炎的攻关,更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药物研发方面,现在的药物研究进展很快。例如,针对丙型肝炎,通常是采用一种和两种,甚至是三种药物联合进行治疗。目前,丙型肝炎治疗已经进入泛基因型时代,泛基因型药物的特色就是抗病毒谱非常广,对不同基因型的HCV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安全性也非常好,为丙型肝炎的消除提供了有力武器。
此外,多个泛基因型治疗药物已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包括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索磷布韦/维帕他韦/伏西瑞韦等,治疗疗程一般只需三个月左右,95%以上的患者能够达到病毒学治愈。
慢性丙型肝炎的治愈是人类历史上抵抗病毒感染疾病方面的突破,是里程碑式的进展。建议一般人群主动进行丙型肝炎检测,对HCV感染高危风险的人群建议进行全员抗体筛查,抗体阳性者立即进行核酸检测,以确认感染状况,推动及时治疗,防止疾病进展,尽早获得病毒学治愈。
攻克大众认知误区成方向
病毒性肝炎作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肝炎防控对全球实现“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标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要想达成消除肝炎的目标,需要创新的治疗药物、精准的检测手段、便捷的医疗服务和利民的支付政策。
这一切都需要卫生保障体系的决策者、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强化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消除歧视,进一步提高病毒性肝炎的诊断率、治疗率和防控水平。
眼下,不少公众仍然对病毒性肝炎缺乏充分认知。根据临床调查,公众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歧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大众对疾病的误解,对病毒传播途径的认知偏差。HBV和HCV主要通过母婴 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和性(不安全性行为)传播 HBV和HC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无血液暴露的日常接触,比如握手、拥抱、亲吻等行为也不会传播HBV和HCV
数据显示,在我国,HBV母婴传播占新发感染的40%~50%,多发生在围生期,通过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或体液传播。如今通过及时规范的母婴阻断,HBV感染者家庭也可以生出健康的宝宝。此外,我国乙肝母婴阻断传播取得显著成绩 乙肝疫苗新生儿的接种率几乎接近100%,孕妇乙肝筛查率和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率几乎接近100% 在2022年发布的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报告中,我国的5岁以下儿童HBsAg流行率为0.4%,处于全球最低水平
“此外,有的肝炎患者认为吃一些保肝药可以治疗肝脏疾病,也有一人认为吃保肝药可以对肝脏有好处。其实,吃一些保肝药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在临床上我们也看到,有些人吃保肝药,或者保健药最后吃出肝硬化、严重性肝病或者药物性肝炎,所以临床在治疗方面一定要规范科学。”王福生教授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