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编钟卤蛋”牛肉面()
商报见习记者姚含烨
最近,湖北省博物馆咖啡厅推出的“编钟卤蛋”登上微博热搜,网友直呼“太有意思了,连鸡蛋都是编钟造型的”。据悉,该文创卤蛋与牛肉面一同售卖,其造型来自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每天限量供应200个,常常供不应求。眼下,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博物馆文创产品屡屡“出圈”,为文化消费市场注入新动能。
纵观近年来火爆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往往在创新、创意上“独领风骚”: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玩偶,注入大胆创意,对“铜奔马”正面昂首嘶鸣的形象做了卡通化、丑萌化的幽默处理;陕西考古博物馆“镂空人面覆盆”雪糕,整体造型略显“草率”,像一个长着呆萌脸的“花盆”;三星堆博物馆“川蜀麻将”摆件,以出土文物中较为出名的形象作为设计元素,让四个青铜小人围坐一桌打麻将……
不难发现,这些博物馆文创产品在呈现形式上求新求变甚至脑洞大开,以接地气的方式观照受众审美,拉近了文化遗存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为文化消费市场注入“一股清流”。
“能够被市场认可的产品,一定满足‘看得上、读得懂、买得起、带得走’等条件。”山西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高鹏表示,从打卡博物馆到购买文创产品,如今年轻人已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力。这在数据上也有所体现,《中国文博文创消费调研报告》显示,文创消费群体中“90后”占比超53%,“95后”占比达30%。与此同时,博物馆的文化需求也全面升级,逐步朝虚拟化、年轻化、时尚化发展。
而“数字藏品”这一文创新形式,正是文化需求升级背景下的产物。国内博物馆也已开展诸多实践——湖北省博物馆曾限量发行1万份“越王勾践剑”数字藏品,售价19.9元,引来60万人抢购,短短3秒即告罄;上海博物馆推出的“商鞅方升”数字藏品发行量2000个,售价68元,在1分半内全部售出;杭州博物馆以“南宋青白玉鳜鱼挂件”为原型创新打造数字漫画“水梭子”,售价18元,共发行1万份,一上线就被抢空。相比普通文创产品,数字藏品往往在传播效率上呈指数级增长,这为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长期从事文创工作的腾讯品牌经理肖茹丹认为,基于数字技术,跨界联名也是文创“出圈”的新模式,比如,敦煌研究院与腾讯曾联手推出“敦煌诗巾”小程序,用户可以自己动手提炼不同壁画主题元素,定制独一无二的专属丝巾,收获了较高人气。她表示,“数字技术为文创产业开拓了新的展现空间及表现形式,促进传统文化产业逐步跃升为文创新经济产业。”
未来,随着设计、技术、模式等维度的深入创新,相信各地博物馆将瞄准消费新需求,推出更多有创意、有温度的文创产品,推动文创经济持续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