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季媛媛 上海报道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其中心脏瓣膜疾病是我国最为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进一步成为中国患者面临的突出健康挑战。
(资料图片)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发表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我国瓣膜病患病率约为3.8%,即中国约有2500万人正遭受瓣膜病影响,其中150万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如无法得到及时正确救治,2年生存率仅为50%,5年生存率仅为20%。研究还表明,心脏瓣膜病变的风险从60岁左右开始升高,在75岁以上人群中每8位就有1位患有中重度瓣膜疾病。心脏瓣膜疾病的防治负担日益加重,成为亟待重视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如果实现心脏瓣膜疾病的规范化诊治?在第二届“因爱相瓣”中国创心峰会暨主动脉瓣高峰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主任王春生对表示,瓣膜病是很容易诊治的一个病,可以通过听诊、超声心动图实现准确诊断。但由于目前大部分的患者为老年人,很多患者发病年龄在70岁及以上,而60岁瓣膜就已经开始出现老化,但初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人口老龄化也会使得瓣膜病逐步凸显。
“瓣膜用久了会老化,从目前的疾病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约有2500万人的瓣膜会病变或损坏。但也不必过于担心,介入瓣膜的发展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较大的改变,哪怕患者年龄达到百岁,瓣膜出现问题也能解决。”王春生指出,中国的瓣膜病诊疗技术手段已经和国际水准齐头并进,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避免诊治误区,什么时候干预?选择哪种方式干预最合理?这些问题需要解决,临床需要更规范的诊治方案。
瓣膜疾病高发病、低认知
心脏瓣膜疾病是一种物理结构性的改变,危害大、治疗难度高。心脏共有四个瓣膜,分别是主动脉瓣、二尖瓣、肺动脉瓣与三尖瓣。临床中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疾病较多,如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三尖瓣疾病略少,而肺动脉瓣疾病更多见于一些先天疾病。近年来虽然风湿性疾病仍然是瓣膜病的主要病因,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退行性的心脏瓣膜病变逐渐普遍。
心脏瓣膜相当于心脏的一道“大门”,通过一开一合,让血液顺利地单向流出,并阻止血液回流于刚刚离开的心房或心室。当“大门”遭遇疾病或老化出了问题,应如何尽早发现?
这也带来了心脏瓣膜疾病如何预防的话题。对此,王春生指出,疾病治疗的最高目标都是实现早期预防。对于风湿性引起的瓣膜病而言,由于现在经济发达,即使感染风湿也可以实现较好的治疗,避免蔓延到心脏瓣膜。所以风湿性引起的瓣膜病在我国一线城市的发病率已经非常低。哪怕在基层地区,风湿性引起的瓣膜病已经基本上可以有效实现防治好。
“目前,我们面临大量的退行性瓣膜疾病,这当中对于老年人而言,由于高血压导致的瓣膜病占很大一部分,所以我们需要帮助更多老年人防控血压,重视血压监测。同时,控制代谢水平,包括糖尿病、血脂等的有效监测都有利于缓解退行性瓣膜疾病的发生。”王春生说,没有一项措施立竿见影,心脏瓣膜老化是必然的趋势,但是我们希望在很多干预措施的推动下,即使心脏瓣膜出现老化、钙化,也可以选用副作用较小的手段干预,这对于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可以起到较好的帮助。
瓣膜疾病确诊后,越早治疗获益越多。根据现有资料,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直接治疗主动脉瓣膜狭窄,当前临床主要采用传统外科手术和血管介入手术治疗。传统外科手术需要在开胸、心脏停跳下进行,具有创伤大、风险高、恢复慢等缺点。患者对于高效、安全的血管介入、创伤微小的疗法呼声越来越高。
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例,这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之一。主动脉瓣是确保血液正确流动,连接心脏与全身其他器官的最后一道“门”,当这扇门受到影响变得狭窄时,心脏只能提高运转功率来确保血液供应,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心脏的损耗。主动脉瓣狭窄发病早期几乎没有征兆,中后期却会导致患者出现气促、头晕、心绞痛等不适,甚至心衰。
根据China-VHD研究的分析显示,单纯主动脉瓣反流(AR)的患者占全部中重度主动脉瓣疾病患者的38.8%。而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数量约为150万。如无法得到及时正确救治,两年生存率仅为50%,五年生存率仅为20%。
“主动脉瓣疾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从发生到出现症状会有相当长的潜伏期,甚至可长达几十年无症状,因此常常被低估。主动脉瓣疾病患者一旦症状发作,出现心衰、心绞痛或晕厥等症状,大部分都会迅速进展,直至威胁生命。”王春生说,这也意味着,进行及时规范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瓣膜疾病需规范化治疗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高速发展,针对主动脉瓣疾病的创新治疗方案不断涌现,如从机械瓣到生物瓣、从开胸手术到微创及介入治疗等,为心脏瓣膜病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也为更多无法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为心脏瓣膜病的治疗方式带来了巨大的进展。尤其是经导管主动脉瓣介入疗法,更是着力推动了临床实力。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王焱对表示,不论是年轻患者、高龄患者,还是重度患者,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一旦出现症状,如果不及时准确干预,死亡率很高,未来的预期寿命会明显缩短。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给患者进行换瓣手术,而随着2002年第一例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TAVR)手术以来,用介入的方法,不用开胸手术把瓣膜换后,这二十多年来TAVR发展速度非常快。
“对于早期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治疗,我们首选传统外科,但是对于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医学上有很多外科系统的STS评分,认为外科手术是对于这些人群体存在高危性。早期大量的临床试验都证实,TAVR手术比外科不差,针对极手术高危的高龄患者可以选择介入手术,作为外科的一个替代的治疗。”王焱说。
但是,在选择瓣膜手术时,不少人也对于人工瓣膜的选择较为关注,目前的人工瓣膜主要有机械瓣和生物瓣两种,究竟该如何选择?有临床专家指出,生物瓣的启用虽然能有效降低血栓风险,但仍然面临耐用性的挑战。可喜的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创新的全新生物材料,对牛心包材料进行全封闭抗钙化处理,干式储存,已经大大提高了生物瓣膜的性能。
根据COMMENCE研究结果显示,随着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AVR)扩展到年轻群体,组织的耐久性变得至关重要。本项试验数据表明,在平均年龄为65.1岁的年轻患者群中,取得了优异的结果。使用新型 RESILIA 生物组织材料的主动脉瓣生物瓣膜,七年内人工瓣膜结构性瓣膜退化(SVD)发生率较低(99.3%无SVD),97.2%的患者无需二次手术,展现了优异的耐久性和血流动力学性能,为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治疗选择。
在另一项针对中国瓣膜患者疾病治疗费用的研究分析中,生物瓣膜显示出了超出机械瓣膜20%的更高的经济效益。由COMMENCE研究验证的瓣膜耐用性也将使得生物瓣置换术在临床上扩展到更年轻、更活跃的患者成为可能。
另外,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SAPIEN 3球扩瓣可用于外科手术中低危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将满足更多低危患者需求,并引领中国TAVR治疗新时代的开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表示,近年来,随着器械的革新、循证医学证据的丰富以及临床术者整体操作水平的提升,TAVR技术已经逐渐趋向成熟,数据也给到临床医生更多信心将TAVR用于中低危患者,这将为我国主动脉瓣介入技术的发展打开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