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指导,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2023第三届健康长三角峰会顺利举办。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金域医学(603882)承办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专题论坛。论坛吸引了长三角地区顶级医疗机构专家参会,就紧密型医联体的建设进行分享和讨论,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方向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启发。
(资料图)
面对优质医疗资源整体不足、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医联体建设可以有助于快速提升区域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这一政策明确提到,要发挥公立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中的牵头作用,组建由三级公立医院或代表辖区医疗水平的医院(含社会办医院、中医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为成员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统筹负责网格内居民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
自医联体建设推行以来,各级医疗服务网络逐步被打通、搭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距离政策的要求还有差距。多位专家学者纷纷就在医联体建设的实践提出各自的观点,促进公立医院的管理、医疗服务和质量提升。
打通医联体内的利益共同体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医联体建设中有四个共同体,分别是服务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绩效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其中,利益共同体建设是最难的,也是最需要去突破的。现阶段医联体内部需要自下往上,从基层单位往上整合,形成一个整合型的医疗服务体系,打通利益共同体,促进医联体发展。
搭建专科联盟和远程协作网加强粘性
“医保结算、跨区域群众绿色就医通道搭建等,也是医联体建设中遇到的瓶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牟姗教授表示,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仁济医院建立了互通互相、同质运营的长三角医联体模式,携手宁波市杭州湾医院、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省第二医院等,搭建了人才培养共享平台、专科联盟、学科转移、远程医疗协作网等,提升跨省医疗服务能力。“我们发现,通过建立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可以形成服务、利益、责任共管的管理共同体,医联体就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采用跨省同质化管理模式,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作为国家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则紧紧抓住紧密型医疗集团牵头单位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辐射指导作用,创新打造管理模式,从传统的垂直、单线、双向管理转变为开放、互通、共享的同质化管理模式,分别搭建由总部牵头的跨区域的专科联盟和由分院牵头的跨区域专科联盟,尤其重点推进重大疾病和短缺医疗资源的专科联盟建设,帮助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的发展为例,通过平移中山医院的经验,实现了行政管理、科研教学、医疗质量、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后勤及采购管理同质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仓静教授希望能将取得的医学成果广泛辐射到医联体单位,推动医联体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从特色专科搭建医联体,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范存义教授则从特色专科搭建医联体的角度来分享了医院的医联体建设经验。他表示,目前六院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医联体建设推广到全球12个国家的23家医院,国内31个省市区的上千家医疗机构;同时在福建、安徽六院建立了运输医疗联络中心、医疗中心。为了加强骨科研究中心的建设,医院内部明确了国家医学中心的管理体制机制,从医疗业务、质量管理、医疗技术、绩效分配、科研教学人员培训等各个方面来讲,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框架。
金域医学助力医联体建设落地
显然,医联体的建设,从管理制度、服务网络、专科实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需要齐头并进,真正落地并非易事。金域医学依托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检测技术平台和产学研转化优势,近些年来帮助24个国家级疾病联盟,以及国家级/区域医学诊疗中心建设落地,服务覆盖全国,提供优质医检服务,扩容医疗资源,并下沉到基层。
金域医学还将协助医院整合配置多方资源,构建区域医疗中心与下属医院间高端设备技术、专家资源合理共享,检验样本与患者有序流转,形成临床诊疗服务高效协同、服务运作规范一体的模式,更好发挥医院在区域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牵引和帮扶作用,实现区域重症患者的及时转诊,助力区域重大疾病诊疗能力与效率有效提升,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基层可及。
分论坛还举行了圆桌讨论。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学术部执行主任、医联体促进分会秘书长汪言安主持圆桌交流,来自不同医院(滁州市卫健委、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南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长兴分院、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上海市浦南医院、上海市浦东医院、上海市周浦医院、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上海市奉贤区古华医院)的党委书记、院长、副院长参与了本次圆桌交流,共同探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