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什么样的博物馆才是好的博物馆?2019年,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只有人们热爱这个博物馆,把它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休闲的时间就想来,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博物馆才是好的博物馆。”

近年来,超过30城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目标,将博物馆建设融入城市发展,从而走进人们的生活。要打造“博物馆之城”,增加博物馆数量以及人均博物馆拥有量是硬指标。

北京已经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强的城市博物馆体系,但在人均博物馆拥有量上仍有提升空间。今年2月《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提出到2035年,北京博物馆总数量超过460 座,实现每10万人拥有2座博物馆。此外,南京提出,到2025年,力争新增100座备案注册博物馆,孵化100座类博物馆。

有更多的博物馆是基础,但不是“博物馆之城”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博物馆质量,让“逛馆”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过去几年,“云游博物馆”成为一种潮流,我们打开手机或者电脑,不用出门便可以看见故宫博物院里的瓷器、金银锡器;也可以走进三星堆博物馆开启一场“与青铜的对话”。据国家文物局披露,2022年全国博物馆策划推出线上展览近万个,举办4万余场教育活动,网络浏览量近10亿人次,新媒体浏览量超百亿人次。

博物馆 “数字化”在线上打破了空间隔阂,而在线下则打破观众与文物之间的时间距离,让观众走进文物背后的历史。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祁庆国曾表示,引入数字手段的实体展,无论审美还是叙事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当它被安放在展厅不是完结,而是需要观众参与,展览开幕才可谓创作的开始。

多地也将发展文博数字化,作为打造“博物馆之城”的重要抓手。《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征求意见稿)提出,鼓励应用科技赋能,提供智慧导览、数字人讲解等沉浸式新型互动体验。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数字技术带来的各种可能逐渐改变我们对博物馆的传统认知。我们用各种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背后的历史“活”起来,让人们看见文化的朝气与延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