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文汐,实习生井然 武汉报道 目前,在我国对癌症患者的随访跟踪和长期健康管理是癌症防治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建立癌症全病程管理体系,是更好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关键。
2023年4月15-21日是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主题是“癌症防治 全面行动——全人群 全周期 全社会”。此次宣传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推出“癌症防治全面行动——21CC 2023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系列直播”活动,在4月18日举行的“癌症全病程规范化管理”主题对话中,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科主任张俊;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卢凯华;湖北盛齐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医学官、前一六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汉口院区)肾内科副主任医师张邦华,针对癌症患者全病程管理具体环节和意义、癌症全病程规范化管理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资料图】
专家们表示,将“防筛诊治康”的防治理念落实到全病程化管理的各个环节,是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思路。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用大数据、AI等前沿技术实现更大范围内患者数据的积累和共享,以及创新支付体系落实全病程规范化管理中各方主体责任义务,是需要发力破解的关键难题。
覆盖“防筛诊治康”各环节
全病程管理在临床实践中一直备受关注,在所有的疾病过程中,只有肿瘤是以生或死作为治疗的主要指标,这给治疗带来了很大挑战。
与原先不同的是,现在医学界致力于患者能够有更长的生存时间,尤其对于晚期肿瘤患者。同时,帮助患者维持更好的生活质量,而非消极性的使用抗癌手段。
“我们希望实现主动性的防癌动作,包括早诊、早筛、早治。”张俊表示,中国抗癌协会在去年提出“防筛诊治康”五个字的关键防治理念,这一理念也切实反映了肿瘤全程管理。
所谓“防”是指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治未病。卢凯华指出,“防”不仅是个人养成正确的生活的习惯,它还是一个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力量进行环境改良。
“筛”是在整体的高危人群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肿瘤早筛技术和方法。为实现这一要求,卢凯华强调,“在科普宣传时,需要加强全民主动体检及筛查意识提高,特别是对控烟的宣传,40岁以上的烟民,肺小结节的筛查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诊”和“治”是基于多学科团队质量的合理诊断和分期治疗。目前,各大医院是“诊”的主要平台,但线上诊断平台同样重要,它能让一些来自医疗资源不够丰富地区的患者获得诊断资源。
基于对线上诊断平台重要性的认识,卢凯华指出,“早期病人也存在康复的问题,不仅是疾病本身,还有因疾病的治疗手段而引发的一些功能障碍,比如肺结节手术后,肺功能的影响还是较大,甚至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和其他机体功能。一些线上诊断平台可以提供一些康复操,通过早期的呼吸锻炼,加快早期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
“将肿瘤治疗延展到更多场景是‘康’的深刻内涵,如对肿瘤患者的居家疗法、营养康复、运动康复等。”张俊进一步总结到,“确保患者早日回归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也是肿瘤全程管理的核心内容。”
用大数据、AI技术实现“破冰”
从产业角度来看,全病程管理同样意义重大,它能够提高诊疗质量、培育大数据产业,是癌症患者的福祉。
张邦华认为,“全病程管理首先可以提高癌症患者诊疗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实现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无缝衔接,避免重复检查和混乱的治疗方案,提高医疗质量的使用效率,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其次,全病程管理能够积累癌症的大数据,促进精准医疗和新药开发。癌症全病程管理生成的电子医疗记录和随访数据,是分析疾病发展规律和评价诊治方案的疗效是宝贵的资源。但现阶段医院还是一个数据“孤岛”,各家医院的数据未能实现汇聚。
同时,全病程管理能够培育癌症专科服务,推动整个产业升级。全病程管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可以带动肿瘤内科、放疗科、化疗科、介物治疗科等领域的发展,推动医疗的信息化建设,带动电子病历、远程会诊的广泛应用。
此外,张邦华还指出,“最重要的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优质的连续性医疗服务,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针对癌症全病程规范化管理的现状,卢凯华认为当前的挑战首先是,“谁来管理,谁去落实。其次是目前医生已经超负荷运转,实际的工作该由谁去做。同时,面对人力、物力的有限,特别是专业医生的缺乏,用什么样的手段去开展相关工作。”
张俊也坦言,实现病人的症状看护和随访其实很难,因为病人数量很多。
对此,除了尽到医护本身的职责,卢凯华、张俊都将目光关注在了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实现互联网工具的最大化使用,以及对大数据的有效收集和分析,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让患者从‘带瘤生存’到‘带瘤生活’。”
具体来看,规范化的全程管理一方面要借助传统的医疗理念,包括院内随访、各类症状控制和需要用医药手段加以干预的临床场景。
另一方面,借助现有的信息化手段,包括专病数据库、AI,以及各类居家的可穿戴设备普及,实现实时数据的有序上传,通过后台的分许,进行预警和提示,把原先被动的医生随访病人,升级到主动的病人自我报告,实现人力的解放。
“如果能够积累足够多的病人数据,或者有非常扎实的、足以被同行分享的数据库和全程管理库的话,对为临床实践场景带来比较大的变化。”
化支付难题为发展机遇
对于临床的实际挑战,张俊认为,“对于疾病认知的深入,以及对于整体症状控制的强化,是目前的两个重点。对肿瘤的疾病认知已经逐渐深入到了细胞、基因,对肿瘤的认知,已从肿瘤细胞本身,拓展到了肿瘤微环境以及免疫微环境。”
同时,在肿瘤生长过程当中,人体作为宿主,为肿瘤提供了什么样的妥协条件,以及从改造宿主的角度,探索实现肿瘤防控的可能。基于此,张俊指出,“一方面,对于肿瘤的认知可能需要进一步深入,有助于研发和开创新的肿瘤治疗手段,单纯用毒性药物去杀灭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来讲是野蛮的、无奈的。但现在有了靶向治疗、抗血管、免疫,使得肿瘤治疗不再那么的可怕和痛苦。”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抗癌协会已经成立了很多关于脏器功能维护的专业委员会和方向,除了首次在全球提出“防筛诊治康”的全程管理体系,在技术手段方面,还提出“评扶控护生”的核心理念,同样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和创新性。
“在整体肿瘤治疗过程的同时,既要治理好疾病,又要进一步防控和管理好,乃至于降低因肿瘤治疗所导致的重要脏器功能损伤和人体损伤,维持更好的生活质量和脏器功能,这个可能是肿瘤专科医师及很多相关交叉学科专家,需要考量和研究的临床问题。”张俊说。
针对癌症全病程规范化的管理,“钱从哪里来”是产业端面临的难题。
张邦华指出,“从企业角度来看,最主要的挑战是,全病程管理能否通过医保或其他路径进行支付,只要资金问题解决了,人才、研发等就可以跟进,创新企业能够生存下去,因为有利润,这对很多企业来说,也是机遇。”
而在解决支付问题之前,需要将三甲医院的先进诊疗方式进行推广,加强癌症诊疗化的标准建设,从而为降低成本提供条件。
同时,卢凯华认为,“政府层面可以出台相应的全病程管理标准,提出对医疗机构的要求,最好再制定对医院或医生的相关考核机制。”
在用技术手段进行全程化的管理方面,则需要企业或者国家开发系统平台等,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癌症筛查登记体系、数据库。
“医疗技术企业或组织可以通过支付费用,获得访问的通道或权限。同时,参与数据共享的各方,也可以进行支付,可以为全病程管理提供一定资金。”张邦华表示,支付模式的创新能够覆盖全病程管理体系建设运营的成本,使企业能够生存,活跃在领域内工作的医生、技术人员,促进人才、技术的发展,实现共赢。
卢凯华也强调,“支付问题是重中之重,它能够促进方方面面的工作。企业基于生存需要,会愿意支付部分费用。目前,患者已经切实需要并且也认识到了全病程管理的重要性,也具有支付相关费用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