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十四五”关键之年,对于石化行业来讲,布局未来发展正当其时。4月7日,在由大商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简称石化联合会)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化工产业(衍生品)大会(简称化工大会)上,与会嘉宾表示,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在当前新形势下,面对行业特点的不断变化,化工企业要破解发展瓶颈、创新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共同推动产融结合、促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成本与产能双增行业利润迎来下降周期
放眼整个石化行业,这些年随着产能快速增长,行业利润迎来下降周期。
在化工大会上,石化联合会信息和市场部副主任范敏表示,2022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整体运行形势弱于2021年,但总体仍实现平稳增长,整体呈现出收入增、利润减、盈利能力下滑的特点。年内,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影响,特别是下半年行业运行将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高位回落态势,外部的不平衡发展也加剧了内部的分化。
“随着化工产品价格回落,2022年石油和化工行业效益大幅下滑。其中,上下游效益分化明显,油气开采效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炼油业效益降幅进一步扩大。”据范敏介绍,从2023年1—2月的数据来看,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30124家,营业收入达2.38万亿元,同比增长0.5%;利润总额为0.12万亿元,同比下降42.4%;利润率4.9%,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盈利能力下滑明显。亏损企业亏损额573.6亿元,同比增长87.4%;全行业亏损面为35.4%,扩大16个百分点。
会上,不少嘉宾也都感慨,2022年是化工行业近十年来形势最复杂、最具挑战的一年,市场变化远超预期。
目前让聚酯企业感到压力较大的是,当下,聚酯行业面临着利润向原料倾斜,而下游相对被动的局面,阶段性的供需错配也使企业感到日子较为难过。
“聚酯开工负荷提升之后,下游消费和需求却没有快速跟上,相对供大于求,给我们整个产业链带来了比较明显的经营压力。”桐昆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宇星表示。
“过去,产品价格很多是由市场驱动的,现在来看更多是一种成本驱动。”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锁山在化工大会上表示,聚酯产业链下游与原油相关系数较高,2022年相关系数已经达到90%,整个产业链成本驱动因素更为明显。
据李锁山介绍,2022年全年,原油价格上涨了40%,从终端消费来看,整个终端消费品包括PP、聚酯产品等,价格基本上没有上涨,特别是乙二醇产业常年处于亏损的状态,以油化工为龙头的产业链都在消化成本的压力。从几家龙头民营企业上市财务报表可以看出,利润大幅下降,同时由于目前整个行业产能过剩,产业的调整期会非常长。
当前,有机化工产品也处于产能相对过剩的状态,例如,苯乙烯、环氧乙烷整个产能消费比都超过150%,产品处于盈亏平衡点之下。
会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众多民营炼化企业进入石化行业,且发展比较迅速,龙头企业纷纷开始布局产业链一体化,行业的规模化、集群化优势逐渐提升,但下游产品的利润差异化越来越明显。
据了解,通过这两三年大规模装置的投产,聚酯达到了新的规模高度,市场整体产能规模已经达到7000多万吨。
从2021年开始,苯乙烯行业也进入快速扩张期。“在这一轮投产周期中,近几套装置基本上都是年超过50万吨装置生产线,装置大型化是最大的特点。”东北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迟少飞表示,随着生产装置扩大化,大型装置利润开始凸显。炼化一体化装置在苯乙烯整体装置中占比逐渐提高,并开始向下游延伸,整个行业利润开始压缩,开工率进一步压降,进口比例也开始逐渐缩小。
“苯乙烯行业的市场洗牌已开始。”迟少飞认为,2023—2025年,陆续还有将近850万吨的新增产能陆续投产,届时国内苯乙烯行业形势会更加严峻,尤其是一些小的非一体化装置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压力。
“过去三年,从国内PP和PVC产能扩张速度来看,产能增幅达到50%,2023年到2026年产能还有近50%的增幅,产业压力非常大。”中化石化销售有限公司期货部总经理张秀坤表示,在产业成熟期,企业必然要面对行业竞争的白热化。
实体“破局”走好低碳转型、期现结合双行道
在本次大会上,“绿色发展”与“产融结合”成为嘉宾口中的“关键词”,加快石化行业绿色道路发展,推动深化产融结合是当前实体企业“破局”的重要出路。
“长青的企业都是在业务达峰之前找到新的增长点,完成新的转型。”李锁山表示,目前,很多传统化工企业围绕一些新材料、新能源、新领域进行布局。特别是低碳材料,众多企业围绕循环利用、高端产品开发等方式完成化工产品结构转型。
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
在与会嘉宾看来,在“双碳”目标下,对石化企业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从工艺路径的角度看,当前煤化工和油化工路线更多的困境是在于原料端,一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发展格局下,能源消费总量受到控制;二是以俄乌冲突为代表的地缘政治格局不稳定,导致国际能源价格波动较大;三是在投产周期下化工品转向偏过剩格局,不同工艺路径下存在成本之争。而未来的机遇也在于全球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新能源、新工艺、新技术化工的发展空间巨大。”嘉悦物产氯碱事业部总经理叶辰表示。
作为清洁资源,液化石油气(LPG)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伴随着“双碳”政策的深化落实,液化石油气行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机遇。
马森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斌表示,LPG本身就是传统能源中碳组分较轻的“绿色气体能源”,在“传统燃烧”领域,多使用LPG替代其他能源其实就是在践行“双碳”理念。在化工原料领域,无论是丙烷裂解还是丙烷脱氢,从项目建设到工厂投用,相比传统的制烯烃工艺路线都更有效率且更加环保。
与会嘉宾认为,2023年可以称为“绿色低碳年”,很多化工企业在绿色低碳方面做了诸多工作。聚焦“油转化、油产化、油转特”结构调整,不少企业通过调结构、增效益,从产品源头上“控好碳”,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将绿色理念融入产品市场营销中,锻造产品绿色竞争力,促进转型发展。
在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郑宝山看来,推动石化行业碳达峰,需要严控产能、调整原料结构、拓展富氢原料进口来源、减少国内碳排放。同时,为了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水平也必须大幅度提升,包括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在共性技术、关键材料等“卡脖子”技术和产品上要实现突破。
对此,浙江明日控股集团副董事长邵世萍也表示,实现碳中和,石化企业要做的就是要改变产业结构。
“我们需要给高端制造提供很多高性能、高强度、高耐热、高耐疲劳、高耐腐蚀的材料,这些是我们化工界的任务。同时,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和核能技术的进步都给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多能互补应用场景。”邵世萍表示,这必将促进各个产业链以及不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拓展化石原料高效利用的新途径,充分发挥化石能源的资源属性。
对于石化企业而言,要想提高“看得准”的能力,除了锚定“双碳”目标外,提高产融协同运用能力,利用好金融衍生品来锁定利润、防控风险也成为企业突围的重要方式。
会上记者了解到,在强化品种结构调整优化的同时,不少企业也都组建了专业的期货运作团队,以此来规范参与期货市场,提高金融衍生品运用能力,抵御价格波动风险,服务企业锁定产品加工利润,实现长久稳定经营。
“对企业而言,转型路上需要不断深化期现结合,用好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实现原料最优配置、降本增效,共同服务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会嘉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