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贺梦璐 实习生 郑坤婷 郑雯迪 文/图/视频
新春将近,以沉浸式剧目、livehouse、旅游演艺为代表的文艺演出,纷纷走向复苏中的成都演艺舞台。
(相关资料图)
隆冬时节,重振的演艺市场让城市中的“迎新盛景”更加璀璨夺目。
↓视频请戳↓
开心爆笑成新春主旋律
巴适安逸的成都,从来不缺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氛围,话剧、脱口秀、livehouse轮番上演,“艺”起迎新岁。相关数据显示,成都演出市场的繁荣程度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排在全国第四。
其中,传统剧场演绎和新空间沉浸式演绎是当仁不让的新春档压轴大戏,率先接收到回暖信号。
记者从多个购票软件上获悉,话剧方面,以《捞金晚宴》、《婿事待发》、《夜未央》、《靥曲》为“主力军”;脱口秀方面,限时推出《喜剧大爆炸》、《芥末喜剧》、《大笑喜剧》等。
“开春大戏《婿事待发》就非常符合‘合家欢’的定位,是麻花经典的爆笑大戏代表之一,1月25日-1月27日在环球汇剧场上演,从目前预售情况来看,上座率有望冲百保八。”开心麻花西南副总经理兼开心麻花西南演出运营总监王紫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实际上,观众回归剧院的强烈需求在元旦之后就逐渐显现,成都本土演艺市场则迎来了一个小高峰。
在“发烧友”王小姐看来,无论是近期举办的2023黄绮珊成都演唱会,还是原创国潮专场视听音乐会《成都3022》,叫好又叫座,笑浪一波高过一波。更有甚者,某些热门场次达到了100%的上座率。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有了好戏连连的“加持”,成都城市音乐厅、四川大剧院、云端天府音乐厅、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等成都主流场馆在2023年预定火爆,“全年某些黄金档期早已被各大演艺公司敲定,情人节、暑期档周末的场馆预定要靠‘抢’!如演唱会一类的大型演出势必会强势归来。”四川宸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兴春坦言道。
“夜演艺”不断电
点亮一座城市的夜,就是点燃一座城市的活力,也是城市烟火气最直观的体现。灯火通明的夜经济,体现着一座城市的“软实力”。
作为“成都老底片”的宽窄巷子携手爱秀互娱团队,整合成都知名演艺厂牌,打造“2023百场演艺”文化主题活动——《Show 看成都》,过年期间初一到初七 有烛光音乐会、脱口秀、相声、魔术、原创音乐剧等精彩演出,以现场沉浸式演出的方式为商家和街区注入新的文化旅游、演艺消费体验内容。
记者实地走访年前的宽窄巷子,已然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景象,有不少游客走进院子里,体验现场沉浸式演出,其中时长约为1小时的脱口秀、音乐会、相声等表演的套餐价格为118元-128元不等。
“迷相声最初是因为可以让人发笑解压,看多了之后,开始品味琢磨其中的技巧和包袱,就越来越喜欢相声独有的语言艺术。”坐在《宽窄古风相声夜》现场久久不愿离去的吴女士如是表示。
对此,记者采访《Show 看成都》相关负责人黄骏阳,他表示:“充分挖掘成都的历史文化内核,与文化演艺内容有效结合,用文化元素为夜经济赋能,用文化点亮城市夜经济,重点打造"文旅+演艺"的模式,丰富其夜间文化演艺市场和其他消费热点,让夜经济更具文化特色和内核。”
除此之外,蓉城夜演艺还把重头戏放在了早已期待已久的“华灯夜宴”,在距离成都市区仅有32公里的凤凰湖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万组灯光装饰、超40个的大型特色灯,更有3D裸眼、汉服巡游、非遗展出美食集市等丰富活动。据了解,2023年青白江首届凤凰国际灯会目前预定情况火爆,大年期间的客流量已超预期。
有专家表示,“夜演艺”促进“夜文旅”,“夜文旅”带活“夜经济”,“叫醒”蓉城的夜演艺提升了消费信心的同时,也释放了消费活力。
演艺市场探索年轻化路线
和新闻出版、游戏动漫、广播电视等文化产业众多门类相比,演出较为传统,曾是距离互联网、距离高科技较远的门类,但是产业数字化的探索从未止步。
根据中国国内主要票务公司的销售数据分析,2021年中国演出市场消费主力是18岁至39岁的年轻人,在购票用户中占比高达76%,购票人群中女性消费者数量明显高于男性,占比为66%。
显然,新一批成长起来的年轻观众需要新玩法。
近两年,中国演出机构为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充分利用商业综合体、旅游景区等空间资源,开辟新型演出场所,形成演艺新空间。其中,沉浸式、互动式演艺项目成为新空间的主要演出内容。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沉浸式、互动体验类项目已覆盖儿童剧、话剧、戏曲、魔术等多种艺术类型,在演出场次中的占比达8.18%,比2021年同期上升40.3%。
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演艺新业态,5G、8K超高清等直播、传输技术的迭代升级,AR、VR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完善,为更多元化的线上演出提供了可能。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主要网络平台在线演出项目总计316个,演出场次2948场,总观看人次超10亿。
开心麻花西南副总经理兼开心麻花西南演出运营总监王紫薇认为,对演艺市场而言,今年开始势必会迎来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在经历了三年的沉淀和创新后,中国演艺市场已经有足够能力应对各类型项目带来的市场冲击,继续保持较高市场份额的占有率。
编辑|陈雨禾 校检|袁钢 审核|廖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