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佳北京报道

2022年全年金融数据平稳收官。

1月10日,据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6.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狭义货币(M1)余额67.17万亿元,同比增长3.7%。


【资料图】

从全年看,人民币贷款增加21.31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其中,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万亿元,同比多增2665亿元。

12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31万亿元,不及上月的1.99万亿元,同比大幅少增1.05万亿元。

市场人士看来,在政策面加大宽信用力度带动下,12月信贷恢复同比多增,但受债券融资拖累、特别是在企业债券融资大幅为负影响下,社融同比大幅少增。这表明当前宽信用过程主要由政策面驱动,各类市场主体自主融资需求有待进一步激活。

全年信贷投放呈现“企业强、居民弱”

12月为季节性信贷小月,但在宽信用政策仍然积极、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力度不减背景下,2022年12月信贷环比、同比均实现多增。

统计数据显示,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万亿元,环比超季节性多增1900亿元,同比多增2665亿元。这是时隔两个月后再度恢复同比多增。由此,12月末贷款余额增速较上月末反弹0.1个百分点至11.1%。

分部门看,12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26万亿元,同比增加6017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大幅增加8717亿元,是当月信贷整体超季节性的主要拉动。

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王青对《》记者分析称,这背后是年底信贷定向支持基建、制造业、小微、绿色等领域的力度不减,以及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落地见效、银行加大对房企信贷支持力度。

“不过,在企业贷款规模放量、结构改善的同时,12月信贷主体结构继续表现出‘企业强、居民弱’的特点。”王青指出。

12月,住户贷款增加3.83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75万亿元。

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12月居民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增加-113亿元和1865亿元,反映出受12月疫情“达峰过峰”影响,PMI各项指标继续走低,短期居民贷款需求仍不足。而居民中长期贷款整体仍偏弱,同比减少1693亿元,但在各项房地产支持政策逐步显效下,降幅有所收窄。

“此外,最新公布的12月财新中国服务业PMI升至48.0,高于11月1.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服务业景气度在收缩区间开始边际改善,也意味着2023年居民贷款将逐步好转。”温彬对《》记者表示。

回望2022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1.31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2022年企业贷款较上年多增5.07万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多增1.83万亿元,企业短贷和票据融资多增3.54万亿。

温彬认为,这反映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面对经济下行和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压力,2022年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大型金融机构和政策支持领域不断发力,有效支撑了经济回稳向上和信用平稳扩张。

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和疫情反复扰动消费影响,全年居民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分别较上年少增3.33万亿元和7600亿元。王青称,这也表明,引导房地产顺利实现软着陆、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将是2023年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巩固宽信用成果的重中之重。

值得注意的是,同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提出各主要银行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适度靠前发力,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精准有力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薄弱环节。

M2增速高位回落

统计数据显示,自2022年4月以来,M2同比增速始终保持在10%以上的较高水平,2022年11月同比增速为12.4%,为年内最高。

到了12月,广义货币(M2)余额266.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较上月末放缓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市场流动性继续保持合理充裕。

谈及增速回落的原因,浙商证券(601878)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12月信贷稳健、理财赎回压力趋缓及基数走高共同推动M2增速回落。

存款结构中,12月企业存款仅新增824亿元,同比大幅少增1.28万亿元,也大幅低于历年12月均值,是存款增速的核心拖累;而居民存款增加2.89万亿元,同比多增1万亿元。

“企业存款同比少增、居民存款同比多增的特点已持续整个四季度,反映出居民的被动或预防性储蓄的增加。”李超表示。

尽管如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货币环境继续保持合理宽松。他对《》记者表示,12月M2同比继续维持高位,略高于名义GDP增速,反映稳健货币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大,为经济复苏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

温彬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指出,一方面在财政支出力度放缓、企业债净融资大幅缩量等因素影响下,12月M2增速有所回落;另一方面,新增信贷较上月明显回升,存款派生效应增强;当前理财赎回压力依然较大,居民存款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也对M2增速形成一定支撑。

纵观2022年全年,温彬表示,在稳增长基调下,货币和财政政策持续协同发力,基础货币投放加大,市场流动性维持充裕,M2增速达到近6年来的最高水平。后期伴随财政支出力度放缓等,M2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2022年在信贷、社融增速略有放缓的背景下,M2增速明显加快2.8个百分点,主要是财政大规模退税和四季度理财产品赎回带来的影响:前者会直接增加企业存款,后者则导致居民存款短期内大增,而这些因素都不会对信贷、社融数据带来直接影响。这也表明,2022年M2高增并非是央行显著增加了货币发行量,也意味着其对2023年物价上涨的推升作用有限。”王青坦言。

信贷“开门红”可期

在社会融资规模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1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3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1.05万亿元,相较2022年11月的1.99万亿元,环比少增6.8万亿元。

2022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44.21万亿元,同比增长9.6%。

周茂华分析称,12月社融同比少增,低于近5年同期均值,反映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偏弱一些。

另在2022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2.01万亿元,比上年多6689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0.91万亿元,同比多增9746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18万亿元,同比少376亿元。

“2022年全年,社融存量同比增长9.6%,对实体经济发放贷款同比增长10.9%,表外融资收缩,债券和股票融资明显多增,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明显增大,融资结构持续优化。”周茂华如是说。

尽管12月社融增速降至10%下方,李超则预计,受2023年春节错月影响,1月社融增速或继续下行,全年走势将是震荡上行的,维持全年社融增速10.3%的判断。

在1月10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保持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做好对基建投资、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我们认为当前宽信用政策延续,并将着重前置发力。”李超称。

对于2023年开门红情况,温彬预计2023年信贷“开门红”可期。

“一月份相对平稳、二月份边际恢复、三月份有望出现‘信贷脉冲’。全年信贷投放节奏继续前置,各季度信贷节奏或整体按照40%、25%、20%、15%安排,以实现‘早投放早收益’。”温彬表示。

信贷结构上,温彬推测,一季度对公贷款会有所提速,二三季度零售贷款回暖修复;政策性银行和国股银行仍为稳信贷的重要力量,基建、制造、地产、消费、小微和绿金依然为重要信贷方向。表内信贷、政府债券和非标融资继续对社融形成支撑。

在货币政策发展上,周茂华认为,稳健货币政策继续采取“总量+结构”的工具组合,促进经济运行好转,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冲击,加快内需恢复;同时,海外通胀继续维持高位,影响能源商品市场波动,货币政策继续实施好结构工具,加强与其他部门政策配合,畅通物流运输,落实保供稳价政策,保障供给、稳定物价。

“近期央行强调,2023年货币政策‘总量要够、结构要准’,并明确2023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会小于2022年。我们认为,‘总量要够’主要是指2023年新增信贷规模不会低于2022年,预计有望达到22万亿元左右,高于2022年的约21.31万亿元,新增社融总量将达到34万亿元,高于2022年的32.01万亿元。宽信用将成为助力2023年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王青补充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