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戊型肝炎防治共识》正式发布,进一步解读戊型肝炎的病原学、临床诊断、治疗等相关进展,旨在为临床医生和公众提供更清晰准确的疾病科普和诊疗参考意见,在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防控的实践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共识》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全国90位知名临床、疾控专家等,以临床病例为载体,追根溯源探索戊肝防治新体系。当天,《共识》解读及戊肝防治论坛巡讲启动,第一轮巡讲计划将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戊肝防治需求迫切,《共识》公布最新进展

相较于大众所熟知的乙肝、丙肝等疾病,戊肝似乎是病毒性肝炎中的“小透明”——大众对于戊肝知之甚少,甚至部分患者在罹患戊肝后仍不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戊肝的危害并不会因大众对它的忽略有丝毫减少,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000万新发戊肝感染,其中330万患者出现肝炎症状。

戊肝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流行,在中国近年来戊肝病毒流行率也呈上升趋势。2021年,中国报告戊肝患病人数约2.6万,发病及死亡率均占所有肝炎的2%,感染率和死亡率已经超过甲肝。2021年戊肝发病率约1.84/10万人,远高于2004年的1.27/10万人。此外,戊肝病毒感染后除可能导致急慢性肝炎外,还可能引起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等肝外异常表现,并引发肝硬化肝癌等恶劣后果。

与此同时,我国对于戊肝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共识仍停留在2009年7月制定的《戊型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虽然临床上仍可通过欧洲肝病学会发布的《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实践指南》等外国指南对临床进行指导,但国外的指南缺乏我国的循证数据,且存在种族差异、上市治疗药物差异等问题,国外指南的推荐往往并不能直接套用在中国患者的身上,更新我国戊肝防治共识的需求十分迫切。

此次《共识》的制定过程中,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特组织有关专家,查阅大量已发表的戊型肝炎文献,收集并汇总临床热点问题,认真开展讨论;其间,尽管新冠疫情反复,但专家组仍然砥砺前行,最终形成《戊型肝炎防治共识》,将在有关医务人员制定戊型肝炎诊断、治疗和预防决策时提供参考。

戊肝可造成严重后果,高危人群预防先行

《戊型肝炎防治共识》更新了10多年来的各项证据,详细介绍了戊肝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预防、病理学、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治疗等六个方面,并提出尚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共识》作为我国最新的戊肝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决策依据,有望提高临床医生以及大众对于戊肝的重视,促进高危人群的预防,进而降低戊肝的发病以及死亡率。

《共识》指出,戊肝多呈自限性,因此,广大民众往往不愿意了解戊肝。但戊肝也并非均呈自限性,部分患者感染戊肝后仍可能导致重型戊型肝炎、肝衰竭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需要重视的是,戊肝可能给老年人、孕妇、慢性肝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带来较为严重的疾病后果。老年戊肝患者疾病负担严重,发病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孕妇感染戊肝病毒后可能对孕妇和胎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造成早产流产、孕妇死亡等恶劣后果。乙肝、戊肝重叠感染者病情进展迅速,且预后较差。戊肝的轻微感染,通常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治疗为主,而病情较为严重时,则需要根据病人自身身体状况给予利巴韦林、干扰素α、肝移植等疗法。

《共识》强调,预防大于治疗。

同时,《共识》推荐戊肝感染的高危人群以及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的人群(慢性肝病患者、育龄期妇女、老年人等)接种HEV疫苗,强调重组戊型肝炎疫苗能有效预防戊型肝炎,且预防效果持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