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印发《深入推进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加快工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强化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黄河流域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能源高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等项目实施。
《意见》提出,到2025年,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全面完成,传统制造业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产业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广泛应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意见》明确,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黄河流域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能源高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等项目实施。落实国家有关节能节水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方面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并引导金融机构为黄河流域企业提供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
《意见》指出,推动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黄河流域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项目盲目发展;强化环保、能耗、水耗等要素约束,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推动黄河流域煤炭、石油、矿产资源开发产业链延链和补链,推进产业深加工。
构建适水产业布局,加快布局分散的企业向园区集中,推进能源资源梯级、循环利用。加快布局分散的企业向园区集中,推进能源资源梯级、循环利用。稳步推进黄河流域城镇人口密集区未完成大型、特大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推动黄河流域培育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黄河流域培育一批工业绿色发展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推动兰州新区、西咸新区等国家级新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做精做强主导产业,依托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区,打造济南、青岛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区。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新兴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水资源集约化利用方面,《意见》要求,根据水资源条件和用水实际情况,实施工业水效提升改造,推进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梯级利用。黄河流域各省、区要依托重点行业节水评价标准,推动创建节水型企业、园区,遴选节水标杆企业、园区,积极申报国家水效领跑者企业、园区。到2025年,在黄河流域创建60家节水标杆企业、30家节水标杆园区,遴选20家水效领跑者企业、10家水效领跑者园区。
《意见》还提出,推进重点行业能效提升,推进重点用能行业节能技术工艺升级,鼓励黄河流域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等行业企业对主要用能环节和用能设备进行节能化改造,有序推动技术工艺升级,利用高效换热器、热泵等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减少余热资源损失。围绕黄河流域煤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通过流程降碳、工艺降碳、原料替代,实现生产过程降碳。
同时,推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鼓励氢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的应用。有序推动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陕西、宁夏等省、区绿氢生产,加快煤炭减量替代,推动宁东可再生能源制氢与现代煤化工产业耦合发展。支持青海、宁夏等风能、太阳能丰富地区发展屋顶光伏、智能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等,在河南等省、区开展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为黄河流域工业企业提供高品质清洁能源。
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提升方面,《意见》指出,推动黄河流域汽车、机械、电子、通信等行业龙头企业,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山西、四川、陕西等省、区积极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强化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溯源管理,积极推进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项目建设。并提前布局退役光伏、风力发电装置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
此外,《意见》还明确,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推进黄河流域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降低数据中心、移动基站功耗。到2025年,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运行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3以下。鼓励黄河流域企业、园区开展能源资源信息化管控、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地下管网漏水检测等系统建设,实现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支持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财务管理,推广“工业互联网+水效管理”“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工业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新模式。
记者从工信部获悉,我国工业碳达峰行动取得积极进展,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6%,2022年上半年下降4.2%。工信部累计推动建设绿色工厂2783家、绿色园区22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96家,推广超2万种绿色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