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离职的公募基金经理已超过100位,创近几年同期新高。
自1998年公募基金诞生以来,20多年时间里,曾出现两次大规模的“公奔私”大潮。第一次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时,境内外市场一片风声鹤唳,上证指数从6124点下跌至1664点,股市处于低迷期。当时公募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不仅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的激励机制亦存在不足,这是导致当年出现“公奔私”的最大原因。第二次则发生于2015年前后,一轮牛市行情正在酝酿,并最终演变为“疯牛”行情。而步入2022年以来,沪深股市持续下跌调整,股市同样处于低位。
事实上,基金经理“公奔私”出现择时的特点,背后不乏考量。股市处于低位时,市场风险已大幅释放,像明星基金经理通过发行产品能够实现低位建仓,并为今后的盈利打下基础。私募行业讲究“成王败寇”,赚钱才是硬道理。通过做大产品净值,能够为今后发行更多产品创造条件,进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激励机制不足,以及寻找更大更好的平台是众多公募明星基金经理奔私的最主要原因。相对于在公募公司“代人理财”,加盟私募、创立私募,更多是的为自己理财。更何况,私募机制更灵活,个人发挥空间更大,获得的薪酬有可能比公募多得多。因此,公募行业须在激励机制与平台打造上做好文章,以进一步提升对于行业人才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