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进入两会时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贡献真知灼见。3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22年两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再次聚焦长期护理保险。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保障需求提升、政策推动下,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的紧迫感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五年来,商业保险虽然“齐头并进”,但仍未取得理想化进展。面对当前筹资渠道过于单一、护理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对称等问题,人大代表频频“献计”,其中包括,进一步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加快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建设。

长护险成两会“热词”

2022年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针对长护险发展给出建议。

长护险,主要是为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时,侧重于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的护理保险有社保型的护理保险制度和商业性护理保险两大类。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剧,社保“第六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作为一项保障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险制度,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也对保险机构提出更高的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2022年两会提案中指出,加快解决保险机构参与长期护理保险问题。周延礼建议,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养老护理产业发展,逐步提高商业保险服务老年护理问题的能力,满足老龄化现象带来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长期护理保险在试点过程中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继续提高护理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教授张琳在2022年两会期间建议,健全覆盖全民的、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税优型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建立独立运行的长期护理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等。

为充分发挥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在长期护理保障供给方面的作用,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杨明生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建议引导更多保险公司进入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市场;在需求端研究出台支持个人购买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护理状态评估及鉴定行业标准欠缺也影响了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杨明生建议,可由行业监管部门牵头,加快制定保险业护理状态评估及鉴定标准、护理经验发生率指导标准等,为保险公司规范开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业务提供统一指引,支持保险公司做好风险成本管控,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其实,在2021年两会期间,长护险就引起热议。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孙洁就曾建议加快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建设。

“长护险频频出现在两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显示了各界对长护险的关注。首先是国家重视长护险的发展,近期出台多部文件支持长护险发展;其次是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的增长,护理需求日益凸显,发展长期护理险有利于减轻家庭负担,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最后对标国内外长护险发展情况,我国长护险起步较晚,虽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相关规范尚不完善。”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专员王言分析道。

商业长护险占比不足,供需两端痛点多

老龄化进程加快,独生子女的赡养负担加重,但年轻人忙于事业,使得照顾老年人的时间减少,发展长护险的紧迫性逐渐显现。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我国60岁以上失能老人已超4200万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约为16.6%。意味着每6位老年人中至少就有1位生活无法自理。艾媒数据中心显示,预测2030年、2050年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分别为6290万人和9600万人,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然而,老年人护理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从商业保险角度出发,眼前正是万亿蓝海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有数据显示,目前商业保险占长期护理总支出的比例不足2%,对于商业保险占长期护理保险总支出占比较小。

目前,长护险市场发展面临多个痛点。“从保险公司设计产品的角度来看,主要问题是供给不足,保险公司提供商业长护险的产品不多,销量不大。”资深精算师徐昱琛表示。

总体来看,保险机构推行商业长护险的挑战主要来源于需求端和供给端。王言表示,首先是需求端,消费者对长期护理保险认识不足,很少把护理保险需求作为主要保险需求,甚至把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健康保险甚至养老金保险相混淆。其次是供给端,保险公司不会将长护险作为主力产品侧重发展。同时,行业也面临着经验不足、定价不确定性等问题。

“和重疾险、医疗险相比,大力发展商业护理保险类业务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还未形成一系列统一的行业定义与赔付标准,仍处于市场培育的过程中。”王言补充表示。

对比来看,各个险种有相应的发生率,寿险有生命表,重疾险有重疾发生率,意外险也有意外的发生率。“由于缺乏经验和数据来指导保险公司定价长护险,显然,给保险公司产品开发带来一定影响。”徐昱琛分析道。

产品端等多维度发力,商保可纾解养老之忧

自2016年起,我国开始在“五险”之外,试点长期护理保险,为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目前,我国有49个城市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绝大部分试点城市的长护险项目都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的。

人保健康、泰康养老、平安养老险等有着较多的成熟经验。以泰康养老为例,北京商报记者从泰康养老有关人士处了解到,截至2022年1月底,该公司在湖北荆门等22个国家级试点城市和浙江嘉兴等22个非国家级试点城市参与长护险经办服务工作,泰照护长期护理保险信息系统上线24城,服务参保人群超过3000万,累计待遇支付逾6.8亿元,管理定点服务机构超1000家。

不过,王言表示,对于基础保障之外的部分或者更高层次的护理需求最终还是需要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商业性长护险产品。

那么,商业保险如何纾解养老之忧?王言表示,保险公司首先在产品设计上借助成熟险种发展长护险,使护理保险和其他保障类的产品相结合,包括年金、寿险或者重疾责任等,不那么突出储蓄和理财的功能,从而一方面降低相关风险,另一方面使产品功能更完善,满足客户更多的需求。其次在定价方面,整体定价利率不宜过高,避免产品过于激进。另外,王言还表示,保险公司也要积极共享相关的经验数据,推进行业标准建立,积极参与长护险试点建设。

在徐昱琛看来,在政府推动过程中,长护险可以获得宝贵的数据和运营经验。消费者也能够对其提高认知。目前,顶层设计频频规划长护险发展。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加快研究开发适合居家护理、社区护理、机构护理等多样化护理需求的产品。

“长护险制度的建设离不开保险机构的参与,保险机构具有天然的优势。”王言表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此前有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10.29万亿元。王言认为,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护理意识逐渐提高,特别是中国的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以后,会进一步产生对商业护理保险的需求,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将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记者陈婷婷胡永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