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送》有感500字
【第1篇】
这个暑假,我读了龙应台的《目送》。《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读完这本书,我感受颇深,尤其是《目送》《母亲节》这两篇文章,读完后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些话出自《目送》,读来既令人心酸又无奈。不知从何时起,我们逐渐长大了,也慢慢独立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那个向妈妈撒娇,动不动就问为什么的身影已逐渐远去,换来的是独自寻找答案,一个人作出抉择的背影。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我们承受父母不舍和不放心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资料图】
在《母亲节》中,龙应台写到“在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络里,‘母亲’是被他们归入spam(垃圾)或‘资源回收筒’那个类别里去的。”更有安德烈发了一篇“与母亲的经典对话”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看完后,我深深地责备安德烈,怎么可以这样伤母亲的心,但同时,我也反思。自己有时也对母亲的关心和唠叨产生厌倦,虽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有点讨厌,觉得怎么老是说一样的话,重复又重复。也会有跟安德烈一样的心理,但事后想一想,这是为我们好啊!
14岁的我读这本书或许还不能真正领悟、体会,但我知道,我总会经历的,随着我一次次的蜕变和成长,我会慢慢理解父母的不易和亲人的目送。
【第2篇】
这个星期我生病了,头又晕又痛,嗓子也难受得不得了。可就是这样的痛苦,让我明白父母对我的付出。
也就是在前几天,星期一的时候,我早上起来感觉很难受,喉咙很痛,头也很晕,眼前的一切好像都糊成了一团。我咬紧牙关坚持上完了三节主课后就与班主任老师说明了情况回寝室休息了,基本上一天没有上课,心想:等明天身体稍微舒服一些了再补作业吧。没想到第二天,病情更加严重了,整个人软绵绵的,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一直瘫在床上,只是按时下来吃药、吃饭。当天晚上,爸爸一下班就立刻跑来给我送药。我家住在杨浦,学校却在青浦,别看这两个“浦”字都一样,中间却相隔了五十多公里啊!当时爸爸来的时候,已经七点多了,他也没有吃饭,急急忙忙地去医院开了药,就又马不停蹄地赶了过来。第三天下午的时候,我回家看病了,没有什么大碍,就是感冒,并且肚子那里肌肉拉伤了,其他也没有什么。看来我以后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我想。以后不能再让爸爸辛苦跑这么远的路来接我了……
突然想起了龙应台的一本书——《目送》,里面讲述了许多龙应台自己和她的父母亲所发生的事。我们在一天天长大,父母却在一天天老去,生老病死,这是规律,我们将来不也有老去的一天吗?龙应台的老母亲记忆力不好,龙应台给她打*时一句话说好几遍也不嫌烦,而我们现在呢,动不动就对父母发脾气,这该让他们多伤心啊!他们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难道就无法从我们这里得到半点安慰和回报吗?
【第3篇】
“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渐地在小路的这一端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其实《目送》的开篇是先讲目送着孩子一步步走进学校,再讲到16岁时孩子在飞机场目送离开,当孩子不再黏着父母时,不愿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时做父母的独自咀嚼着这份寂寞。
龙应台用这支柔软的笔,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脸庞。
父母从不打搅我们,只是在十步之遥静静的看着我们,以防在我们无助的时候帮助我们,是在我们乐时也偷着乐,是在我们恼时也陪着恼……是的,只有我们长大后在目送着自己的孩子离开时,才能明白父母多少次尝过这种滋味!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清楚的体会到父母的爱,让我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点,穷尽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父母最亲爱的人。
读《目送》有感500字高中
面对离别——读《目送》有感
花枝春满,悲欣交集。就这样,随着龙应台的步伐,开始了漫漫人生课。此间时候,自然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有大起大落,有一波三折,恐怕这堂课,真的是不能毕业了。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或是被前方注视的背影,或是街角落寞的身躯……总归是只能一个人面对未知。波涛深邃的内在,总有一天会倏忽不见。穿越那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除了目送,似乎也真的找不到回忆的东西。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之中,难得会有人回头看一眼背后的深情,多的是直直的转弯,僵硬地绕过街角,无声地说上一句:不必追。
那么多被留下的人,结局是真就这么被留下了。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向前滑行。滑过去就会变成灰烬。然而即使强留下来也没有什么意义,惦念也只是发生在脑海里的故事,不会有人知晓,也不会有人询问什么,还不如就目送着,看着这个抽屉一步一步载着里面的躯体跨向极乐。那么,被留下的也没什么要紧了。未曾许诺过什么诺言,未曾发过什么同月同日死的誓,未曾一定要一起走,未曾说不惦念,那么如了,走了就走了,目送就目送,没什么大不了。也许不一定是死别,生离也没什么。目送你的背影离开后,我转身就走,哪怕以后再也不能见面,只要想到曾经我曾目送你,就是非常高兴的时刻了。心里的牵挂会提醒我一辈子,希望记得这最好的目送。
陌生人,友人,爱人,父母子女,目送不一定是无聊,所以有了这么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