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伟、马洁莹(赵伟系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疫后杠杆特征,映射怎样的经济线索和政策思路,往后或如何演绎?本文梳理,敬请关注。


(资料图片)

一问:疫后杠杆变化?“N”型走势,政府杠杆放缓、企业内部分化、居民转向稳杠杆

疫后实体杠杆整体抬升超 35 个百分点,走势呈现出“N”型特征。CNBS 公布的实体杠杆率,自 2020 年初的 246.6%、抬升至 2023 年二季度的 283.9%,其中,2020 年实体杠杆整体抬升 24.3 个百分点至阶段性高点的 270.9%;2021 年实体杠杆整体回落超 8 个百分点;2022 年以来,实体杠杆再度抬升 21 个百分点以上。

分阶段看,2020 年各部门整体加杠杆;2021 年杠杆整体收缩、企业部门拖累明显,居民部门开始稳杠杆。2020 年,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分别贡献实体杠杆抬升的 30%、44%和 26%。2021 年实体杠杆整体收缩 8.1 个百分点,企业部门拖累明显、回落 8.6 个百分点,居民部门杠杆回落 0.4 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仍是支撑力量、抬升 0.9 个百分点。

2022 年来,实体杠杆再度抬升,驱动力量转向企业部门、尤其是产业类企业,政府部门依然是支撑力量,居民部门杠杆小幅抬升。2022 年来实体杠杆抬升 21.1 个百分点,企业部门贡献 65%以上,但内部有所分化;城投平台抬升幅度占比较 2020 年回落 14 个百分点,而产业类企业成为加杠杆主力。在此期间,政府、居民部门均小幅加杠杆。

二问:杠杆映射的经济线索?地产周期向下,债务压力凸显,产业“超前”投资对冲经济压力

线索一:政府部门杠杆持续抬升、但幅度边际放缓,或与地方债务率攀升、付息压力凸显等有关。疫后稳增长下政府杠杆明显攀升,但驱动力量向分母端切换,例如,2022年来政府杠杆抬升的3.6个百分点中、债务贡献不足0.1个百分点,或与债务扩张受付息压力约束等有关,例如,2023年前5月专项债付息占政府性基金收入比重创新高至15.2%。

线索二:居民部门杠杆小幅回升,与购房行为改善关联不大,或与“提前还贷”、疫后个体经营活动修复等有关。2022年来,支撑居民杠杆回升的力量主要是居民经营贷,或与部分资金“提前还贷”等有关,也可能和部分行业疫后修复等有关,例如,文体娱、住宿餐饮一季度新设个体工商户同比分别增长39%和19.8%,高于整体增速的14.3%。

线索三:企业部门杠杆整体抬升、内部分化,驱动力量由城投企业向产业类企业转移,或与地方债务监管收严等有关,也是政策引导产业“超前”投资的映射。伴随地方债务监管收严,城投平台融资有所走弱;同时,政策支持信贷等资源向制造业、科技创新等倾斜,直接表现为高技术制造业中长贷增速自2022年来持续回升、并维持40%以上的高位。

三问:杠杆或将呈现怎样特征?政府杠杆主力或转向中央、居民杠杆或受限、企业内部或延续分化

政府部门:付息压力加大等约束地方债务扩张空间,加杠杆主力或以中央为主。疫后地方债务加快累积推升付息压力,叠加地产降温拖累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债项目收益相对较弱等,或带动地方债务率攀升至115%左右,对地方加杠杆的空间和效力形成制约。地方债“加力”有限下,预算内加码或以中央加杠杆为主。

居民部门:地产大周期逆转下,总体修复空间或有限,或约束杠杆空间。需求端上,尽管按揭利率已降至历史最低、4.14%,但商品房销售仍低迷;部分受疫情等影响扰动较小的城市,销售依然低迷,或反映人口、债务等“慢变量”影响已开始加速暴露。除需求端外,新房供给放量约束、交付担忧等也一定程度上约束居民加杠杆的空间。

企业杠杆:内部分化延续,驱动主力或是产业类企业、引导培育新动能。传统引擎走弱下,“重基建轻地产”仍或是稳增长重要特征、尤其产业层面对新基建的支持。同时,产业与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发力,直接表现为信贷等金融资源向高技术制造业等领域倾斜。政策支持下,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已开始突破,电气机械等投资、生产表现亮眼。

风险提示

经济修复和政策效果不及预期,统计过程中可能的偏误和遗漏。

+

报告正文

一问:疫后杠杆有何变化?

疫后实体杠杆整体抬升超35个百分点,走势呈现出“N”型特征,其中2020年加杠杆、2021年杠杆回落、2022年杠杆再度抬升。CNBS公布的实体杠杆率,自2020年初的246.6%、抬升至2023年二季度的283.9%,其中,2020年实体杠杆整体抬升24.3个百分点至阶段性高点的270.9%;2021年实体杠杆整体回落超8个百分点;2022年以来,实体杠杆再度抬升、从262.8%抬升21个百分点以上至283.9%。

分阶段来看,2020年各部门整体加杠杆,政府、企业、居民部门均有贡献。2020年实体杠杆整体抬升24.3个百分点,其中,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分别抬升7.3、10.8和6.2个百分点。拆分来看,若按照上一年名义GDP推算,2020年实体杠杆抬升幅度中一半以上由债务扩张贡献,分部门来看,2020年广义财政赤字率明显扩大,专项债、一般债、国债和特别国债合计达8.51万亿元、较2019年增加3.6万亿元;基建中长贷、城投债等融资也大幅扩张,同比增长35%以上;居民信贷自2020年3月后一度明显修复、单月新增规模较2015-2019年同期增长35%以上。

2021年实体杠杆整体收缩,企业部门拖累明显、居民部门杠杆边际放缓。2021年实体杠杆明显回落、主因分母端拖累,分子端内部呈现明显分化。其中,企业部门杠杆回落明显、8.6个百分点,除贷款维持平稳外,债券融资同比收缩超25%,非标融资收缩规模翻番至2.7万亿元左右。与企业部门类似,居民部门杠杆也有所回落、自62.3%回落至61.9%;政府部门杠杆仍是支撑力量、抬升0.9个百分点。

2022年来,实体杠杆再度抬升,驱动力量转向企业部门、尤其是产业类企业,政府部门依然是支撑力量,居民部门杠杆小幅抬升。2022年来实体杠杆抬升21.1个百分点,企业部门贡献最大、抬升幅度占比达65%左右。企业部门内部,城投平台杠杆抬升幅度占比较2020年回落、由56%降至40%左右;产业类企业成为加杠杆主力,贡献企业杠杆抬升的60%左右、较2020年抬升超16个百分点。在此期间,政府部门、居民部门杠杆分别小幅抬升5.8和1.6个百分点。

二问:杠杆变化映射的经济线索和政策思路?

线索一:政府部门杠杆持续抬升、但幅度边际放缓,或与地方债务率攀升、付息压力凸显等有关。疫后稳增长下地方性债务扩容、加码基建等,带动政府杠杆明显攀升,自2020年初的38.6%、抬升14个百分点至2023年二季度的52.6%,但驱动力量自2022年向分母端切换。若按照上一年名义GDP推算,2022年以来政府部门杠杆抬升的3.6个百分点中、债务贡献不足0.1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债务扩张受付息压力制约,例如,地方债付息占广义财政收入比重自2015年持续抬升至2023年前5月的6.4%,专项债付息压力尤其突出,2023年前5月专项债付息占地方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比重创新高至15.2%。

线索二:居民部门杠杆小幅回升,与购房行为改善关联不大,或与“提前还贷”、疫后个体经营活动修复等有关。2022年来,居民部门杠杆边际回升1.6个百分点。拆分来看,就业压力、对房价的预期偏弱下,与居民购房行为相关的消费贷增速延续回落。支撑居民杠杆边际回升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居民经营贷、增速由16.5%回升至2023年二季度的19.5%,或与部分资金“提前还贷”等有关,也可能和疫后部分行业个体工商户经营活动边际改善等有关,例如,文体娱、住宿餐饮一季度新设个体工商户同比分别增长39%和19.8%,高于整体增速的14.3%。

线索三:企业部门杠杆整体抬升、内部分化,驱动力量由城投企业向产业类企业转移,或与地方债务监管收严等有关,也是政策引导产业“超前”投资的映射。伴随地方债务监管收严,城投平台融资有所走弱,例如,城投债全年净融资自2020年的17.7万亿元下滑至2022年的11.4万亿元,2023年上半年融资创近年同期新低至4.9万亿元。与此同时,政策支持信贷等资源向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倾斜,直接表现为高技术制造业中长贷增速自2022年来持续回升、并维持40%以上的高位。

三问:往后来看,杠杆或呈现怎样的结构特征?

付息压力加大等约束地方债务扩张空间,政府部门加杠杆主力或以中央为主。疫后地方债务加快累积推升付息压力,叠加地产降温拖累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债项目收益相对较弱等,或带动地方债务率攀升至115%左右,对地方加杠杆的空间和效力形成制约。地方债“加力”有限下,预算内加码或以中央加杠杆为主(详情参见《地方债务的“近忧”与“远虑”?》、《财政稳增长,还有多少“弹药”?》)。

地产大周期逆转下,总体修复空间或有限,或约束居民的杠杆空间。需求端上,尽管按揭利率已降至历史最低、4.14%,但商品房销售依然低迷;部分受疫情等影响扰动较小的城市,销售依然低迷,或反映人口、债务等“慢变量”影响已开始加速暴露,例如,我国婚姻登记数量同比自2014年开始连续8年负增长,粗结婚率也由2013年的10%下降至2021年的5.4%、几乎腰斩。除需求端外,供给端方面也有一定掣肘,房企拿地低迷下,新房或面临供给放量约束,影响新房销售修复弹性,而低能级城市新房交付担忧仍待修复,也一定程度上约束居民加杠杆的空间。

企业杠杆内部分化延续,驱动主力或是产业类企业、培育增长新动能。近年,企业杠杆虽整体抬升,但内部分化明显、城投平台为主要支撑力量,产业类企业杠杆整体平稳低位。往后来看,传统引擎走弱下,“重基建轻地产”仍是稳增长重要特征、尤其产业层面对新基建的支持。同时,产业政策与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发力,加快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直接表现为信贷等金融资源向高技术制造业等领域倾斜。政策支持下,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已开始突破,电气机械、汽车、有色等行业的投资、生产表现亮眼(详情参见《“后地产”时代,经济增长靠什么?》)。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

1. 疫后实体杠杆整体抬升超35个百分点,走势呈现出“N”型特征。分阶段看,2020年各部门整体加杠杆;2021年杠杆整体收缩、企业部门拖累明显,居民部门开始稳杠杆。2022年来,实体杠杆再度抬升,驱动力量转向企业部门、尤其是产业类企业,政府部门依然是支撑力量,居民部门杠杆小幅抬升。

2. 杠杆变化映射的经济线索和政策思路:①政府部门杠杆持续抬升、但幅度边际放缓,或与地方债务率攀升、付息压力凸显等有关;②居民部门杠杆小幅回升,与购房行为改善关联不大,或与“提前还贷”、疫后个体经营活动修复等有关;③企业部门杠杆整体抬升、内部分化,驱动力量由城投企业向产业类企业转移,或与地方债务监管收严等有关,也是政策引导产业“超前”投资的映射。

3. 付息压力加大等约束地方债务扩张空间,政府部门加杠杆主力或以中央为主。地产大周期逆转下,总体修复空间或有限,或约束居民的杠杆空间。企业杠杆内部分化延续,驱动主力或是产业类企业、引导培育新动能。

流动性常规跟踪

7月29日至8月4日期间,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资金2880亿元,其中,7天逆回购投放530亿元、利率持平于1.9%,7天逆回购到期3410亿元。本周(8月5日至8月11日),将有530亿元7天逆回购资金到期。

货币市场利率普遍回落。7月29日至8月4日期间,R001和R007分别较上周回落29BP和25.3BP至1.28%和1.71%,DR007较上周回落17.5BP至1.64%、低于同期政策利率的1.9%。SHIBOR隔夜和2周利率分为为1.14%和1.67%,分别较上周回落33.2BP和35.2BP。

流动性平稳宽松下,质押回购成交规模维持高位。7月15日至7月21日期间,银行间质押回购成交规模维持高位、日均7.8万亿元,远高于去年同期的6.6万亿元,其中,隔夜质押回购成交占比维持在90%以上的高位,机构“滚隔夜”加杠杆的现象依然突出。

利率债发行回落。7月29日至8月4日期间,利率债总计发行2809亿元、较前周减少421亿元,净融资-440亿元、前周为-126亿元。其中,国债发行301亿元、较前周减少962亿元;政策性银行债发行240亿元、较前周增加195亿元;地方政府债发行2268亿元、较前周增加346亿元;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净融资分别为-103亿元和-1682亿元。

利率债收益率整体下行,期限利差走阔。7月29日至8月4日期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0.6BP至2.61%,1年期、3年期、5年期、15年期、2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较前周下行6.7BP、0.7BP、1.3BP、1.4BP、2.5BP和1.3BP。10年期与1年期国债、国开债利差分别较上周走阔6.1 BP和1.8BP至89.6BP和74.1BP。

风险提示

1、经济修复和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2、统计过程中可能的偏误和遗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