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的小县城里,孩子们的日子总是充满了欢乐:粘知了、滚铁环、弹玻璃球……夏天的时候,也会有几个胆大的孩子趁父母上班偷偷溜出去玩,当然,回家之后上演的戏码也大致相同:当大人的指甲在孩子皮肤上划过,留下一条条欲盖弥彰的白印时,此起彼伏的打骂声和撕心裂肺的哭叫声就会从各家木板门传出,和着袅袅炊烟,在半个县城的上空回荡。

那时,很少有小伙伴的家里有藏书。所有带字的纸都被叠成了三角形、四角形、六角形,成为他们手里的玩具;另一些则作为火引子,或是放在厕所的纸篓里。读书、认字,在被父母扯着走进小学一年级课堂之前,仿佛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资料图】

而6岁的我,似乎一直在与病榻缠绵。一边躺在床上输液,一边用另一只手艰难地举着一本《三国演义》囫囵吞枣半读半猜。“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也像我所处的这个闭塞小城一样,一条街贯通全城吗?也是5天赶一次集,5分钱一根冰棍吗?最高的楼也是4层吗?书很厚重,每读完一页都需要父亲帮我翻页,比书更厚重的,是父亲的目光。

父亲是退伍军人,但这并不妨碍他在20年的军旅生涯中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而我也总习惯打开书橱,读他千里迢迢从部队托运回来的《唐传奇》《三言二拍》,读《唐诗三百首》《宋人绝句三百首》,到了最后,读无可读,《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成了我课业之余经常信手翻看的读物。

如果说,父亲的书橱给了我一片坚实的土壤让我可以脚踏实地,那么《三国演义》给我的是一片辽远的天空让我可以神思万里:刀光剑影、铁马冰河、汉宫离黍、吴苑春风……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隐隐约约的英雄梦在少年懵懂的心里拔节生长。

父亲有种奇怪的观念,他一方面固执地相信“开卷即有益” ,一方面又视当时泛滥的武侠、言情小说为洪水猛兽。于是,我只能在他不在家的周末跑去租小人书的路边摊,花几毛钱看完了《射雕英雄传》《东周列国志》《隋唐英雄传》《杨家将》《说岳全传》和《封神榜》。

在阅读里与某种精神邂逅

我的大学是在离家100多公里的市里念的,学校图书馆虽然藏书不多,但胜在借阅方便,加之学业并不繁忙,我也得以把当时的名家名作通读了一遍。梁晓声、从维熙、贾平凹、刘震云、阎连科、陈忠实、池莉……历史的、现实的、市井的、诡谲的,各种异彩纷呈的生活从他们笔下汩汩流出,向我娓娓叙述着天下的故事。

记得同桌有一套《唐宋词鉴赏辞典》,时时拂拭,视若己出,却从不吝借给我时时翻阅,也由此打开了我阅读的新世界。从小虽然也在父亲的督促下背过一些诗词,但大多浮光掠影似懂非懂,而今一一与大家的鉴赏文字相佐证,许多模模糊糊捉摸不定的东西一下子明晰起来。李白的豪放,王维的宁静,杜甫的沉郁,白居易的通俗,刘禹锡的豪迈,杜牧的清丽,李商隐的蕴藉……他们笔下的小桥流水、大漠孤烟,让我在领略文字之美的同时,又自然而然对山河之美产生了无比的向往。而参照阅读,举一反三,这些从《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里归纳出来的学习方法,直到现在也仍是我在诗歌教学中最为倚重的。

彼时的我,再也不用背着父亲读一些当初他不允许我涉猎的闲书。工作第一年,我最先买的书就是一套《金庸全集》。当儿时小人书上的文字与图画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展现在眼前的时候,我的震撼无疑是巨大的:传统演义小说,大抵脱不了话本的影子,所以重情节、重叙事,而叙事线索又往往比较单一,搬救兵误饮毒酒或是打擂台误伤国舅的桥段比比皆是;至于人物,忠则至善至美,奸则至恶至丑,理想化色彩与类型化倾向十分浓厚。而无论《倚天屠龙记》绵延百余年的宏大叙事,还是《雪山飞狐》的倒叙与双线结构,或是《笑傲江湖》的抑扬反转都不落窠臼,别开生面,这一切无不令我心驰神往欲罢不能。

更难能可贵的是,金庸的作品始终贯穿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从柳江上的骇浪排空到襄阳城的鼙鼓动地,从锦州城的炮火隆隆到雁门关的秋风猎猎,屈原、岳飞、文天祥、史可法身上一脉相承的疼痛与荣光,以另一种方式与我相遇,并深深融入我的血液。

也就在这段时间,我大量接触了汪曾祺的作品。他教我安静,教我从容,也教我以悲悯而崇拜的眼光仰视这片土地上辗转求存的芸芸众生。

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一生辗转,在大半个中国都留下了足迹。可最让他牵肠的却永远是高邮那个梦里水乡,无论《受戒》还是《大淖记事》,他的作品永远生气淋漓,人间的草木与烟火以最真实的方式贴近我们。他笔下的锡匠、挑夫、地保、和尚等一切引车卖浆者流,总能让我从邻居张木匠、李阿姨或是王婆婆身上或多或少捕捉到影子,从而产生一种温暖而亲切的如晤故人的感觉。汪曾祺以他所有以高邮为背景的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风俗画。

所有的生活都平静而刻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不起任何波澜。我的路也不过是大多数人已经走过或正在走着的路:教书、做饭、接送孩子,按部就班,一鼎一镬,在看得到头的日子里数日落日出。

直到有一天,偶然读到一篇名叫《蒙面之城》的小说,我的脑子如同遭受了重重一击:原来,人生竟然可以这样度过。

幽深蛮荒的秦岭腹地,圣洁神秘的西藏雪峰,灯红酒绿的深圳,一路流浪的主人公马格,用倔强、自由、血性与这个世界对抗、和解,再转身潇洒地离去。

那是一个秋日的午后,空气温暖,鸟鸣细碎。阳光透过槐树的枝叶,在我身上洒下斑斑驳驳的影子,没有人知道,我的心也突然斑驳生动,像这初秋的阳光。

流浪,在路上。我表情平静,内心却已策马奔腾。我把目光投向远方,那里有两条灰色的铁轨,曲曲弯弯,弯弯曲曲,向着山的那一头延伸。究竟哪一天,它们会载着我的梦想,去往更远的远方。

在课堂发现语言与文字之美

诗人说,每一个青年心中原本都有诗意的人生向往,只是被压抑在现实的冻土之下。一旦时机成熟,它必将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因为工作原因,我调入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华侨中学。新学校环境优雅,亭台翼然,300亩校园足以安放我躁动的青春与梦想,而时任校长李羡琪先生提出的“植根深厚民族文化,培养高素质现代人”的富有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尤使我感到亲切。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深感越来越发达的科技对传统知识体系、阅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冲击,而我更明白,我们一切的喜怒哀乐都能从前人的文字中找到更为直观或是蕴藉的表达。我们要做的是发掘语言文字之美,并且尽可能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传承下去。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输出,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收获的更多是知识要点,而不是情感与态度。如何引导学生创造诗情画意的生活,让他们的心灵充满独特思想,以使他们在大地上诗意栖居呢?余文森、龙安邦主编的《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探索》给了我答案。

新课程改革旨在革除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输出,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进一步提高学生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挑战奠定基础。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既是德育的体现形式,也是语言文字之美的最好体现。而古诗文无疑是实施这一教学目标的良好载体。所以在教学中,我除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外,还有意识创设正面情境,反复熏陶、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带领学生发现文字之美、语言之美,引导他们将目光转向辽阔的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一年后,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较之前有了很大提高,对人对事的看法也逐渐趋向正面,而对语文学习尤其是对传统诗词的学习兴趣更是空前高涨。

中国自古有“诗言志”的传统,但当下中学语文课堂中以赏析为主,诗歌创作较为缺乏。对于中学生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是以典雅汉语为载体的文学创作,诗歌是最切近心灵的母语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读懂诗歌,领略语言文字之美、情感精神之美,从而进一步进行诗歌创作,传承汉语文化精神,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我的目标。

在诗中寻找超越世俗的清香

也是在这时,我接触到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晋如的《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正如它的简介所言,“《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是一部极具独特风格的国学入门书,也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赏心之作。它书写了中国士人高贵心灵的历史,描绘出风雅中国的壮丽画卷。对近代以来仰西方鼻息的中国文学研究方法进行反思,意在恢复风雅传统”。中国古典文学及其圣贤才子的精神气象,在徐晋如优雅精当的文字中得到了阐发。夜晚灯下,清风徐来,我清晰地感觉到,那些小时候读过的铿锵文字,那些生动的古道长亭落日西风,那些春秋烽火燕赵悲歌秦时明月汉地阴山,又重新在我的记忆中鲜活起来。

于是,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申报了“中学生诗歌创作行动研究”课题,旨在与学生一起回归诗歌,回归文学本源。出乎我意料的是,本以为曲高和寡的课题,学生反响却十分热烈,他们不但积极参与诗歌创作与诗歌朗诵活动,关于灯谜、对联、诗词创作的相关讲座也场场爆满,诗歌朗诵与创作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最终,一场名为“诗歌音乐会”的活动为课题圆满结题拉下了帷幕。此后,一个涵盖诗歌朗诵、鉴赏与创作、楹联创作、灯谜制作的国学社也紧锣密鼓筹备起来了。

学生创作的诗歌最终结集成了《流觞集》《曲水集》与《回家的路》3本集子。在前言中,我这样写道:“生活易朽而华美,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留住一些美好的诗句,提醒自己偶尔停下匆忙的脚步,看看春天、太阳和繁星。我们始终深信,在诗中,有超越世俗之外的清香。‘丢却人间事,重获清澈的骨骼’,读诗、听诗,让我们置身尘外,感受时光静寂流逝……我们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诗歌能成为你们生命的礼物……”

我知道,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阳光、自由和一点花的芬芳。阅读,是尘埃中的光彩,是宇宙中的星辰,能让我在面对世间时多一份柔软。也许,我永远无法跋涉在路上,但我愿意守着一杯清茶,在文字中寻找超越世俗的清香。

(邓涛,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华侨中学教师,三水区优秀教师。业余好读书,勤思考,尤其对诗词楹联等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十本书书单:

《三国演义》

罗贯中 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圭璋 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版

《古文观止》

吴楚材等选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

《金庸全集》

金庸 著

广州出版社2020年版

《汪曾祺全集》

汪曾祺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

《蒙面之城》

宁肯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对联话》

吴恭亨 著

岳麓书社2003年版

《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

徐晋如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探索》

余文森 龙安邦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素养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

汪瑞林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