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当天一早,吉利要回A股的官宣,给“史上最淡”的618弥补了额外的话题热度。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董事会批准可能发行人民币股份及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的初步建议”。

基于合规与准确,所有类似的“官宣”都是平淡乏味的,但吉利回A股上市的消息俨然是一枚重量级的“深水炸弹”。它引爆的是全球经济及汽车制造业普遍低迷背景下,这家创造诸多传奇的中国民营企业逆势上扬的信心和实力。人们看到的是这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民营企业向市场发出的再加码、再发力的强劲信号。

当下全球制造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然而信心是建立在比同行业对自身、对未来,看得更远的洞见基础之上,这也是实力的基础。吉利回归A股上市,无疑让全行业、全社会在全球经济乌云密布的天空中,看到了中国制造业充满韧劲的光明,也提振了对未来的信心。

15年前,吉利与国内众多企业一样,受当时A股上市政策限制,转而在香港上市。虽不影响吉利后续腾飞的进程,但毕竟留下了遗憾。这个遗憾无论是对于吉利自身,还是对于A股市场、对于投资者,都是一次无奈的失之交臂。今天吉利回归A股,既是顺理成章的政策所需,也是市场的期盼。

如果说18年前瞄准A股的吉利,还是汽车制造业一家处于初创阶段民营企业的理想,那么18年后的吉利,已是中国汽车制造业当仁不让的巨头,且是中国汽车制造企业最充分国际化、最具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公司。从10年前被世人称作“蛇吞大象”的收购沃尔沃,到收购宝腾、路特斯、戴姆勒股权;从生产制造中国人买得起的汽车,到满世界跑着中国制造的汽车;从传统汽车制造,到飞行汽车布局、卫星上天……吉利跑出了一条令世人惊叹的成长路线。因此吉利回归A股上市,对于投资者来说,无疑也是一次搭载快速竞跑的时代快车机会。

业内人士从专业的角度分析认为,吉利宣布回归A股上市计划,是继年初吉利宣布与沃尔沃整合,分别实现在斯德哥尔摩和香港同时上市之后,又一个资本运作的大计划。然而从社会及经济发展需求的角度分析,则是极速发展的吉利,迎来了A股抛来的政策“绣球”。吉利的品牌认知度不容置疑、市场价值不难发现。但吉利这样的企业不能在A股上市,反而是投资者深表疑虑和焦虑的。

今年4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等同于向类似吉利这样的创新红筹企业,定制了境内上市的“尺码”。按照证监会公告,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回归A股科创板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或市值200亿元人民币以上;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对照“回归A股”科创板标准,吉利不仅合适,而且“超值”。可见国家政策层面给出的这枚“橄榄枝”不只是对企业的,更是对市场的、对创新的、对投资者的。是善意、是激励,也是一次“补课”。

吉利回归A股,锁定创业板,突出了“创业”“创新”的坚定属性。今天的吉利,早已不是传统的汽车制造企业,而是一家基于汽车制造的科技企业。吉利早就完美转型并深耕未来科技。吉利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的“新四化”已然布局。不论市场怎么变化、经济形势怎么变幻,吉利创新的执念不会变,创业的特性不会变。回归A股创业板之后,吉利在国际和国内两个资本市场形成对接与合力,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创新研发,可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可以借助资本的助力展开更大的翅膀,可以为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在国际竞争中打开更大的腾挪空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