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说的是,历代人文斗武争,伤亡者好汉英雄。行邪事失败注定,主正义皆有后成。上得场来四句提纲表罢,不嫌俺说书的投师不明,学艺不成,倔口笨舌,南腔北调,破喉咙哑嗓,晾腔掉板,七短八节,听我慢慢道来……”

说的是人间百态,唱的是潞城鼓韵,这就是潞城传统说唱艺术——潞城鼓书。潞城鼓书曲调优美、节奏明快,以潞城本土方言作词、为调,赋于乡土气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潞城民间婚丧嫁娶、圆羊盖房等民俗场所,都会有潞城鼓书艺人的身影。2023年,潞城鼓书入选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关于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单。

潞城鼓书据传起源于清朝乾隆时期,从艺艺人多为盲人。1946年,潞城成立盲人宣传队,盲艺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潞城鼓书也有了专门的传承群体。

潞城鼓书第一代传承人李忠群(1927年至2000年),嗓音浑厚、声情并茂,擅长双手击板、左右开弓等绝活,独创小垛板板腔,在长治各县区非常受欢迎。潞城鼓书第二代传承人史富国(1936年至1977年),1959年参加曲艺队,嗓音高亢沙哑,擅长板胡演奏。潞城鼓书第三代传承人王板孩(1941年至1996年),嗓音洪亮且有力度,擅长二胡演奏。潞城鼓书第四代传承人苗昌木,1965年参加曲艺队,嗓音亮,吐字清,语情丰富,他在传承保留的基础上吸收了其它县区的鼓书板腔,至此,潞城鼓书由原来的四个板腔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个板腔。苗昌木还改编多个传统鼓书,创编一部传统鼓书——《四英传》。潞城鼓书第五代传承人李冬芝从艺近五十年,继承发展了潞城鼓书中的小垛板板腔,由最初的无配乐演唱发展为配乐演唱,创新了潞城鼓书的表演形式,至今仍活跃在潞城大大小小的舞台上。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潞城鼓书艺人因年事已高退出舞台,而年轻一代在技艺上能够独树一帜的又少之又少,潞城鼓书的观众逐渐流失,展示舞台也在慢慢缩小。但潞城鼓书第四代传承人苗昌木与第五代传承人李冬芝依然坚守初心,守护着潞城鼓书。李冬芝说,“只要我身体条件允许,我就要把潞城鼓书传承发扬下去。”

今年,李冬芝喜收三名徒弟,赵瑞、张良臣、路昕浩正式成为潞城鼓书第六代传承人,为传承潞城鼓书再添青春活力。李冬芝告诉记者,“这是自1994年以来,我再次收徒。这三名徒弟中年龄最小只有21岁,在学艺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他们的赤诚之心,我想把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他们,让潞城鼓书在新时代再开新‘花’。”

“让潞城鼓书焕发青春活力,用青春的力量传承潞城鼓书,用潞城鼓书讲好潞城故事,让省级非遗潞城鼓书薪火相传。”这是潞城鼓书第六代传承人赵瑞、张良臣、路昕浩的心愿,他们不但将潞城鼓书的舞台延伸到了短视频、直播平台,还融合了潞城清廉、文明家风、垃圾分类等新内容。他们将会和李冬芝一起,坚守潞城鼓书,坚定文化传承,让潞城鼓书迸发新的时代强音。(王日尧)

推荐内容